王光亞訪港,見官員、遊街市、食蛋撻,特首高官以至傳媒都圍着他團團轉了好幾天。我們知道他是港澳辦主任,所以警察封路、大家夾道歡迎;但在北京,他有另一個銜頭,叫「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什麼是候補委員?有候補自然應該有正選。正選的第十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有204個。「中國通」潘小濤打個比方,如果中國是一間大公司,中央委員會就好比董事會,董事人數眾多,一年只開會一次,重大決策是由常務董事會(政治局)做的,常董們也只是每月開一次會,權力集中在成員更少、更核心的董事長會議(政治局常委),他們每星期開一次會。
夠資格一年開一次會的204個正式委員,有人出缺才輪到候補王光亞的份兒,「如果對中國政治稍有了解,一聽就知道,這個官階的人,在北京一個花樽掉下來都可以砸中幾個,一點都不特別。」
「但來到香港,我們給他超高的禮遇,聽他說三道四,『喂你樓價唔得喎,大家無辦法安居樂業喎』,這明明是香港的事務,以前江澤民時代是絕對不會這樣講的。」
王光亞「鬧醒」曾蔭權,市民額手稱慶,渾然忘卻什麼是一國兩制、港人自港、高度自治,潘小濤大感不妥。「北京求其一個欽差,都可以對香港指指點點,更何况習近平、溫家寶、胡錦濤?他們影響着整個香港社會發展,我們對他們卻這樣無知,是否要了解多些? 如果你明白國情, 你就識分『唓,一個候補委員,駛乜理佢丫?』但而家你唓都唔識唓、唔敢唓。」
潘小濤從事中國新聞採訪及評論多年,決意要讓港人認識中國真面目。去年他推出首部著作《國情》,由分析暴力遷拆、黑心食物、環境污染、形象工程等新聞故事入手,呈現當下中國百態。寫着寫着,終發現一切的社會亂象,歸根究柢都是黨國不分、一黨專政的衍生物。於是寫作續集《國情2》,為讀者解構黨國體制。究竟「人大」和「政協」搞乜鬼?「國家主席」和「總理」邊個大?繁複艱澀的政府結構與運作,都用平易近人的文字事例一一道來。
《國情2》前半部解釋黨國體制,後半部則分析體制腐敗下產生的種種惡果,著名的「我爸是李剛」事件、鄧玉嬌案、毒奶粉案、四川豆腐渣工程,以至劉曉波、趙連海、茉莉花革命等與體制抗衡、爭取變革的努力都有論及。
潘小濤寫書,着重以香港人的視野看中國,總會用我們熟悉的新聞事件作為切入點,他特別希望《國情》系列可以成為中學生、年輕人認識中國的入門書。今天的中共文宣手段愈來愈多,網上充斥五毛黨精心設計的帖子和視頻混淆視聽,連皇仁名校生都學來「六四是北京學生遭外國勢力利用、密謀推翻中共」的偉論,潘小濤更覺新生代必須具備更多知識才能分辨是非。
如非鐵幕也是櫥窗
「香港人對中國實在了解得太少,中國就算不是鐵幕,也是一個個的櫥窗,展示着各種裝飾工程 ── 上海人幾有錢!中央領導人幾關懷百姓!」民調顯示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屢屢超越對特區政府,他認為港人與很多內地百姓一樣犯了「只打貪官、不打皇帝」的錯誤。
「可能因為太遙遠,以為對自己沒影響,也可能因為不了解。在菜園村你比人欺侮,還可以上街、可以向傳媒申訴、可以搞關注組保障自己的權益;但在中國你抗議收地不公,是反黨反社會的行為,你會被拉、被判監、被人打。」魔鬼在於制度上的不合理、不透明,而不止是下層官員的個人問題,「皇帝不授權,貪官哪能胡作非為?」
沒有順民,就不會有暴君。潘小濤認為中國百姓堪稱世上最寬容人民,在中共執政的60年間,土改、鎮反、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中共不斷替自己製造問題,而老百姓則不斷給予機會它去糾正;到了改革開放,中共說要「摸着石頭過河」,大家就跟它一起泡在河中心,支持它試驗摸索,到了今天,它還說自己是個「學習型政黨」。「天下間哪有這麼好的人民,容許執政黨不斷犯錯,然後在執政六十年後還在學習如何執政?中共有給機會蔣介石學習執政嗎?」
他形容今天的共產黨自大又自卑,拍出《建黨偉業》替自己慶生,一方面想有人歌功頌德,一方面想博百姓的同情分,「你睇我哋建黨之路幾咁辛酸、幾咁困難、幾咁多險阻?是得來不易的,所以你要體諒我哋無辦法放權、無咁快做到政改。」但這兩項目標都達不到,人民雖然被組織動員去看,回到家中上網就惡搞它,在影評網給一粒星,逼得中共下令關閉評論功能。
但幽默一點,潘小濤認為也可以當它是反黨電影來看,「中共始創人之一的陳獨秀,五四運動後在北京街頭發表演講、派傳單,反政府反制度,按今日的標準,就叫做『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要像劉曉波一樣判監十一年。但陳獨秀八十幾日就放出來,為什麼?因為那時整個社會對國家和政府的概念分得很清,反政府不等於叛國,所以無法起訴。戲裏面你見到以前學生運動可以打砸搶燒地示威,警察都不會開槍或用刺刀對付;學生被抓了,蔡元培可以聲言辭職,用道德壓力逼北洋政府放人。九十年前中共誓死反對的政權尚且容許大家這樣做,今天的中共倒退到什麼程度呢?」
無自信的黨
拍片慶生拍出禍。《建黨偉業》上畫後,網上瘋傳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的畢業禮致詞,說自己活在一個非常荒誕的時代:「鼓勵你唱革命歌曲,但是不鼓勵革命;鼓勵你看《建黨偉業》,但是不鼓勵建黨。」潘小濤說,其實我們面前的是個愈來愈無自信的黨,對自己人民的維穩經費還超出對付外敵的國防預算,因為黨比誰都清楚,「十幾名代表、開個會就可以創黨,當年佢做得到,佢都好驚今日你會做到。」
訪問當天,艾未未終於被放回家。兩個多月來,香港八十後以噴畫質問「誰在害怕艾未未」,我一直心裏更疑惑的是,那個誰為何這樣害怕艾未未?今個星期,看看《建黨偉業》,讀讀《國情》,恍然大悟。原來「誰」在艾未未身上,看到自己九十年前的影子。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時令讀物 - 2011-06-26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劏與被劏
繼旅遊業界有「劏客」和「刀手」之後,房屋議題上又多了一個「劏房」的新詞。劏房存在已久,過去無論地產代理、業主和租客都叫它套房;自從去年馬頭圍道塌樓奪命惹起關注,劏房開始被正名。一個「劏」字,盡顯血淋淋氣息,隱含社會對業主的譴責,一種為求利潤最大化,細細間、密密間,罔顧安全啃人不吐骨頭的形象。
部分人提及劏房時泛指所有分成細細格的居住空間,涵蓋套房、板間房、棺材房,以至籠屋等,但這新詞既挾近日結構安全的討論被提出來,常見論點就包括磚牆間隔加劇樓宇負重、獨立廁所水渠接駁不佳、滲漏侵蝕樓宇結構等,可見劏房的「正解」應為有獨立門戶、獨立廚廁、磚牆分隔的「高級套房」。
被劏:單身 + 5000元 + 市區
據本周訪問所得,近年劏房的價格就算在深水埗、土瓜灣,以至柴灣等偏遠地區亦要3000元以上,已非社會最基層人士所能負擔。而油尖旺以至港島區為數極多的劏房盤,視乎呎數、座向和新舊程度,價錢由3800至7000多元不等,其實住着一群入息超過申請公屋甚至居屋上限的單身人士;這些人未必沒有更寬敞的選擇,棲身劏房各有各的理由。
將劏房連繫上貧窮戶居住困境的討論已經很多,但根據個人經驗及受訪者「口供」,單身族很可能才是劏房客的主流。由於政府或社會團體都未有針對劏房數量及住客的正式統計,這種印象固然難以求證,卻可開啟審視現有房屋政策的另一面向。
先來出賣自己。07年畢業後,我找到第一份工作,便開始租劏房,先後住過北角、九龍城、灣仔和銅鑼灣。幾乎每次睇樓,地產經紀都跟我說,「這個業主好揀客,像你這樣的文職單身女子會比較容易租到」。我不止一次在簽約前被要求提供工作或入息證明,有租約甚至指明不得與小孩同住。我的歷任鄰居,即使未必完全符合文職、單身和女子三項要求,但差不多中了一、兩項。
現職翻譯員的阿傑是資深劏房客,10年前剛出來做事時已租住劏房,移動路徑依次是土瓜灣、銅鑼灣、柴灣和旺角,中間亦曾租住西貢和屯門單位。他的劏房鄰居都以獨居後生仔為主,也遇過母子和夫婦,但一般不多於兩人,除非是200呎以上的特大劏房,就有印象住過一家三、四口。
為何住劏房?原住所與工作地點距離遠是最直接的原因。向來關注市區重建的80後青年王浩賢的劏房生涯比較短,在旺角住了一年,今年初改租同區唐樓,當初搬出來因為父母家在香港仔,交通不便。阿傑很討厭搭車,每次轉工都會到公司附近找地方住。我原與家人住天水圍,第一份工要返小西灣,不搬的話就是每天來回接近四小時的大長征。
一搬出來住就沒法回頭,獨居的自由空間對於很多青年人來說是值得花大筆金錢去交換的。王浩賢自言比較自閉,明知與友人夾份可以更輕鬆地租一個正式單位,但還是喜歡一個人;他又時常需要在家工作,「有人在旁邊肯定掛住吹水」。我亦曾在忍痛向業主交出每月奉獻時想過與人合租,但相見好同住難,無謂多添煩惱。
劏房是否等於擠迫?如果住戶是單身人士,人均居住面積未必比居於發水樓的家庭少。阿傑不同意近日傳媒將劏房無限放大為貧窮家庭的悲情故事,畢竟很多住劏房的人都是單身,認為劏房只是睡覺的地方,細一點無所謂;不過他觀察到業主有愈來愈貪心的傾向,早期的劏房通常有百幾呎,愈是新近劏的愈吝嗇,見過最小的一間,面積只有兩張雙人牀大。
王浩賢在家工作,需要放文件和大書桌,擠迫是他由劏房「上樓」的主因。「劏房的定價一直是比單位平一點的水平,其實不是真的平很多,之前租150呎的劏房要4200元,年初看中了一個400呎的唐樓單位只是5000 元,雖然要行上唐七樓,但我在家的時間較多,寧願行下。」
至於劏房的居住質素,王浩賢認為「其實有好大部分的劏房都好四正」;阿傑則覺得要花心機搵,「差的話可以好差」,試過因為搬得太趕沒時間多比較,只能租到一個窗口對天井位的小房間,住了半年就忍不住走。此外,原來他極有危機意識,每次租之前都會去看天台和樓梯,十年前住土瓜灣唐樓劏房時,就發現後樓梯往天台出口被鎖死,往地面的一段又被垃圾雜物阻塞無法逃生,於是向消防處投訴;處方雖然很快派人來視察,看完卻又沒跟進,他唯有買一條大麻繩放在家作逃生準備。
樓價太癲,不想一世做樓奴
個人觀察,住劏房還是有各種檔次的選擇,一切看你付得起多少租金而定。一個單位劏成4、5間房,窗口向大街的一間、與天井窗或無窗的一間,租金可以相差千多元。高檔新裝的劏房,價錢與入門級單位相若,卻往往更為舒適。
是否值得?王浩賢和阿傑對樓市整體的怨氣,似乎比對劏房業主大,「住劏房給我一個機會,不用將半份薪水用來供樓,不用與地產商簽30年賣身契,沒理由陪個市一齊癲」。王浩賢認為,劏房是應市場需求而生的產物,如果以安全理由貿然取締,現時的劏房居民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呢?
阿傑則說,劏房租金5000元是他的上限,「一個房無論如何不值5000元以上」,再貴他就寧願買樓了,因為租住正式單位的租金開支又跟供樓差不多,替人供樓不忿氣。但未到最後關頭他都不想行這一步,「始終樓價太癲,不想一世做樓奴;樓市又波動,萬一大跌市樓價無咗一半,隨時破產。」
去年中夾屋貨尾單位推售,1.9萬單身白表申請人一呼百應,卻因為要讓綠表及白表的家庭申請者優先揀樓而零機會;年尾又有報道指單身80後申請公屋大增,近萬大專生趁在學期間未有入息而加入公屋輪候大軍,輿論紛指年輕人「覬覦福利」、「對公屋供應構成壓力」。單身人士總是公共房屋政策被排到最末尾的一群,但擁有一個固定的「家」,是否限於家庭的專利?公屋8740元的入息上限,絕大部分大專生一畢業就超越了;居屋入息上限13,500元,高級保安員也隨時過界。過了這條線是否代表能獨力負擔私人房屋?答案誰都知道。
上一代由父母家直接跨進婚姻,與另一半共組家庭,找房子當然以整個單位為目標。今日單身人士愈來愈多,即便結婚亦不生孩子,劏房其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價錢較合宜又負擔得起的面積。那邊廂政府賣地繼續限呎而不限價,催生蚊型豪宅。黎主編問我,若要一世住劏房會否覺得很可怕?我說劏房本身不可怕,但樓市瘋狂,租金和物價升幅總是拋離加薪幅度,這樣下去,十年八載後我會否連比較像樣的劏房都住不起呢?
劏方:大條夾縫中的生意經
不足100呎的劏房為何可以貴至數千元?實在不是簡單一句「業主貪婪」可以解釋。想知道最近租金漲成怎樣,我走訪灣仔、銅鑼灣的幾間地產商,與一兩年前找劏房時的價錢比對。不料情况比我想像中更惡劣。有三家直接跟我說「沒房了」、「等下啦,7月應該有」;一家問我何時要,我於是說7月,他又教訓我,「7月咁早來看無意思,套房好搶手,兩三天就租出了,哪有業主肯等你一個月?」租客在香港,真是弱勢過弱勢。
終於有一個肯陪我看。灣仔道新裝連家電,5500元。其實看上去可以的,窗口雖然對後巷,但還算開揚光猛,只是面積肯定不過60呎,除了牀和衣櫃,多放一張小書桌的空間都沒有;正想嘆一句,「好貴,兩年前我……」就被地產經紀冷冷打斷,「兩年前這裏的單位賣百幾萬,現在是三百幾萬,邊有得講以前吖。」這位經紀年齡看起來像80後,說起樓價暴升沒有地產人慣常的興奮,倒是帶幾分「睇你班人點死」的花生味。
在灣仔做了7年地產經紀的Simon說,7年前他們店舖櫥窗的廣告寫着「套房2500元起」,去年是3500元,今年升到4500元。「肯定係供求問題啦。劏房係多咗人做,不過想租的人更多嘛,根本就供不應求。」
他說灣仔的套房租客來自五湖四海,本地後生仔想住得就近返工地方的有,一個人由內地、外國來的白領打工仔也有,拿着公司5、6000元租金津貼,租個套房剛剛好;其次就是年輕情侶,「平均呎租是貴,但套房始終銀碼細,租得起一整個單位的,誰想住100呎?都是退而求其次的居多。」
Simon 不覺得劏房有傳媒說得那麼險惡,「像土瓜灣火災大廈那麼差的,在灣仔極少。業主當那是生財工具,當然要整好佢,不是用最平的料就一定賺得最多,裝修不好成日要跟手尾,佢都煩啦,漏水呀、火燭呀,得不償失。」
對於套房生意是何時開始,Simon說不準,「我入行之前已經好多」,從前做劏房是手持多個物業的大業主比較普遍,現在愈來愈多「散戶」效法,至於租上租的「吸血鬼」中間人,他說只有很少,「你租個爛單位來自己裝修,起碼一兩年才回本,業主見好賺肯定趕你走,豈不是替人作嫁衣裳?除非有些業主好老,什麼都不想煩,交比人做,但我眼見這樣的只佔好少數。」
鄭小姐的工作是替一名大業主管理他的劏房生意,該業主在港島區持有50幾個舊樓物業,由700至1000呎,全間成百來呎的小套房,以月租短約形式,包水電上網和每星期兩次打掃服務,租金由7000至13000元,仍然極為搶手。
訪問當天,她讓我看銅鑼灣剛完工、四處佈滿灰塵和裝修工具的單位,一個沒有窗、怎樣看都只有5、60 呎的劏房以10,000元租出;客人是個老外,簽了約歡天喜地的走了,「好多外國人在香港不懂如何找房子的,我們幫他打點好一切,一簽約就住得,租期靈活,定價只要比酒店月租服務稍為低一點,他們會覺得好值。」
這位業主約在5年前加入劏房行列,鄭小姐也幫忙物色舊樓物業。「舊樓的好處是單位大、陣位少,任拆任改。選單位時會揀多窗的,盡量間成小房後都可以戶戶有窗;也會特別留意旺區哪些大廈即將重建,被收購時又是另一筆利潤。」
短租劏房7000至13000元的價格,鄭小姐說完全是市場決定,跟物業本來以多少錢買入無關,「主要看街價,要跟對手價格差不多,也會看客戶反應調節,旺季搶得激烈時酌量加一千幾百,但絕對不是我們想開天殺價就可以。」
劏房客需知屎渠何在
鄭小姐說,改裝過這麼多劏房,從來不需要經政府審批。究竟一個單位可以負荷幾重的劏房建材、幾大的用電量、幾多位住客?完全沒有參考標準。但最近業主進軍日租市場,由於要申領賓館牌,間隔設計和防火設施都有要求,或可作參照對比。例如走廊闊度最少要有1.1米,鄭小姐從前做的月租劏房就肯定沒有,「好多時只做兩呎,夠一個人行就得」又如新建的13房設計,每間房都有雙人牀,理論上最多可容納26人,但審批下來說只可租給20人,超逾這數目便有危機。
為了滿足賓館牌的防火要求,包括加設一條走火通道、煙霧感應器、走火指示燈、聘請合資格的消防承辦商、房門和牀墊要有隔火物料認證等,建設一個合乎安全標準的劏房單位,成本至少貴一倍。但若以月租或年租形式做,不用領牌,同一幢大廈樓上存在眾多劏房單位,完全無王管。
這邊單位剛完工,旁邊另一個單位還在劏得如火如荼,設計師Boll在現場監看工程進度。他說最近3年多接了劏房生意,在港人居住空間縮小的同時,他的創意空間亦大大減少,「總之就是想盡辦法將劏房四寶塞進去,即是雙人牀、馬桶、花灑位和洗手盆櫃,有齊了就成為一間劏房。」
知道我住的也是劏房,他就送贈各方劏房客一個小貼士,「最難搞的是屎渠如何走。一個單位本來只有一個廁水渠口,每間房都要有廁所的話,屋內其實是由一條長長的屎渠貫穿連接的,隱藏在地台、牀下底、櫃底之下。所以有得揀的話千萬要留意,別揀接近大廈原廁渠口的劏房,那是渠尾位置,萬一去水渠質素不佳,去水不暢,一整屋人的屎就谷在你房內了。」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6-19
部分人提及劏房時泛指所有分成細細格的居住空間,涵蓋套房、板間房、棺材房,以至籠屋等,但這新詞既挾近日結構安全的討論被提出來,常見論點就包括磚牆間隔加劇樓宇負重、獨立廁所水渠接駁不佳、滲漏侵蝕樓宇結構等,可見劏房的「正解」應為有獨立門戶、獨立廚廁、磚牆分隔的「高級套房」。
被劏:單身 + 5000元 + 市區
據本周訪問所得,近年劏房的價格就算在深水埗、土瓜灣,以至柴灣等偏遠地區亦要3000元以上,已非社會最基層人士所能負擔。而油尖旺以至港島區為數極多的劏房盤,視乎呎數、座向和新舊程度,價錢由3800至7000多元不等,其實住着一群入息超過申請公屋甚至居屋上限的單身人士;這些人未必沒有更寬敞的選擇,棲身劏房各有各的理由。
將劏房連繫上貧窮戶居住困境的討論已經很多,但根據個人經驗及受訪者「口供」,單身族很可能才是劏房客的主流。由於政府或社會團體都未有針對劏房數量及住客的正式統計,這種印象固然難以求證,卻可開啟審視現有房屋政策的另一面向。
先來出賣自己。07年畢業後,我找到第一份工作,便開始租劏房,先後住過北角、九龍城、灣仔和銅鑼灣。幾乎每次睇樓,地產經紀都跟我說,「這個業主好揀客,像你這樣的文職單身女子會比較容易租到」。我不止一次在簽約前被要求提供工作或入息證明,有租約甚至指明不得與小孩同住。我的歷任鄰居,即使未必完全符合文職、單身和女子三項要求,但差不多中了一、兩項。
現職翻譯員的阿傑是資深劏房客,10年前剛出來做事時已租住劏房,移動路徑依次是土瓜灣、銅鑼灣、柴灣和旺角,中間亦曾租住西貢和屯門單位。他的劏房鄰居都以獨居後生仔為主,也遇過母子和夫婦,但一般不多於兩人,除非是200呎以上的特大劏房,就有印象住過一家三、四口。
為何住劏房?原住所與工作地點距離遠是最直接的原因。向來關注市區重建的80後青年王浩賢的劏房生涯比較短,在旺角住了一年,今年初改租同區唐樓,當初搬出來因為父母家在香港仔,交通不便。阿傑很討厭搭車,每次轉工都會到公司附近找地方住。我原與家人住天水圍,第一份工要返小西灣,不搬的話就是每天來回接近四小時的大長征。
一搬出來住就沒法回頭,獨居的自由空間對於很多青年人來說是值得花大筆金錢去交換的。王浩賢自言比較自閉,明知與友人夾份可以更輕鬆地租一個正式單位,但還是喜歡一個人;他又時常需要在家工作,「有人在旁邊肯定掛住吹水」。我亦曾在忍痛向業主交出每月奉獻時想過與人合租,但相見好同住難,無謂多添煩惱。
劏房是否等於擠迫?如果住戶是單身人士,人均居住面積未必比居於發水樓的家庭少。阿傑不同意近日傳媒將劏房無限放大為貧窮家庭的悲情故事,畢竟很多住劏房的人都是單身,認為劏房只是睡覺的地方,細一點無所謂;不過他觀察到業主有愈來愈貪心的傾向,早期的劏房通常有百幾呎,愈是新近劏的愈吝嗇,見過最小的一間,面積只有兩張雙人牀大。
王浩賢在家工作,需要放文件和大書桌,擠迫是他由劏房「上樓」的主因。「劏房的定價一直是比單位平一點的水平,其實不是真的平很多,之前租150呎的劏房要4200元,年初看中了一個400呎的唐樓單位只是5000 元,雖然要行上唐七樓,但我在家的時間較多,寧願行下。」
至於劏房的居住質素,王浩賢認為「其實有好大部分的劏房都好四正」;阿傑則覺得要花心機搵,「差的話可以好差」,試過因為搬得太趕沒時間多比較,只能租到一個窗口對天井位的小房間,住了半年就忍不住走。此外,原來他極有危機意識,每次租之前都會去看天台和樓梯,十年前住土瓜灣唐樓劏房時,就發現後樓梯往天台出口被鎖死,往地面的一段又被垃圾雜物阻塞無法逃生,於是向消防處投訴;處方雖然很快派人來視察,看完卻又沒跟進,他唯有買一條大麻繩放在家作逃生準備。
樓價太癲,不想一世做樓奴
個人觀察,住劏房還是有各種檔次的選擇,一切看你付得起多少租金而定。一個單位劏成4、5間房,窗口向大街的一間、與天井窗或無窗的一間,租金可以相差千多元。高檔新裝的劏房,價錢與入門級單位相若,卻往往更為舒適。
是否值得?王浩賢和阿傑對樓市整體的怨氣,似乎比對劏房業主大,「住劏房給我一個機會,不用將半份薪水用來供樓,不用與地產商簽30年賣身契,沒理由陪個市一齊癲」。王浩賢認為,劏房是應市場需求而生的產物,如果以安全理由貿然取締,現時的劏房居民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呢?
阿傑則說,劏房租金5000元是他的上限,「一個房無論如何不值5000元以上」,再貴他就寧願買樓了,因為租住正式單位的租金開支又跟供樓差不多,替人供樓不忿氣。但未到最後關頭他都不想行這一步,「始終樓價太癲,不想一世做樓奴;樓市又波動,萬一大跌市樓價無咗一半,隨時破產。」
去年中夾屋貨尾單位推售,1.9萬單身白表申請人一呼百應,卻因為要讓綠表及白表的家庭申請者優先揀樓而零機會;年尾又有報道指單身80後申請公屋大增,近萬大專生趁在學期間未有入息而加入公屋輪候大軍,輿論紛指年輕人「覬覦福利」、「對公屋供應構成壓力」。單身人士總是公共房屋政策被排到最末尾的一群,但擁有一個固定的「家」,是否限於家庭的專利?公屋8740元的入息上限,絕大部分大專生一畢業就超越了;居屋入息上限13,500元,高級保安員也隨時過界。過了這條線是否代表能獨力負擔私人房屋?答案誰都知道。
上一代由父母家直接跨進婚姻,與另一半共組家庭,找房子當然以整個單位為目標。今日單身人士愈來愈多,即便結婚亦不生孩子,劏房其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價錢較合宜又負擔得起的面積。那邊廂政府賣地繼續限呎而不限價,催生蚊型豪宅。黎主編問我,若要一世住劏房會否覺得很可怕?我說劏房本身不可怕,但樓市瘋狂,租金和物價升幅總是拋離加薪幅度,這樣下去,十年八載後我會否連比較像樣的劏房都住不起呢?
劏方:大條夾縫中的生意經
不足100呎的劏房為何可以貴至數千元?實在不是簡單一句「業主貪婪」可以解釋。想知道最近租金漲成怎樣,我走訪灣仔、銅鑼灣的幾間地產商,與一兩年前找劏房時的價錢比對。不料情况比我想像中更惡劣。有三家直接跟我說「沒房了」、「等下啦,7月應該有」;一家問我何時要,我於是說7月,他又教訓我,「7月咁早來看無意思,套房好搶手,兩三天就租出了,哪有業主肯等你一個月?」租客在香港,真是弱勢過弱勢。
終於有一個肯陪我看。灣仔道新裝連家電,5500元。其實看上去可以的,窗口雖然對後巷,但還算開揚光猛,只是面積肯定不過60呎,除了牀和衣櫃,多放一張小書桌的空間都沒有;正想嘆一句,「好貴,兩年前我……」就被地產經紀冷冷打斷,「兩年前這裏的單位賣百幾萬,現在是三百幾萬,邊有得講以前吖。」這位經紀年齡看起來像80後,說起樓價暴升沒有地產人慣常的興奮,倒是帶幾分「睇你班人點死」的花生味。
在灣仔做了7年地產經紀的Simon說,7年前他們店舖櫥窗的廣告寫着「套房2500元起」,去年是3500元,今年升到4500元。「肯定係供求問題啦。劏房係多咗人做,不過想租的人更多嘛,根本就供不應求。」
他說灣仔的套房租客來自五湖四海,本地後生仔想住得就近返工地方的有,一個人由內地、外國來的白領打工仔也有,拿着公司5、6000元租金津貼,租個套房剛剛好;其次就是年輕情侶,「平均呎租是貴,但套房始終銀碼細,租得起一整個單位的,誰想住100呎?都是退而求其次的居多。」
Simon 不覺得劏房有傳媒說得那麼險惡,「像土瓜灣火災大廈那麼差的,在灣仔極少。業主當那是生財工具,當然要整好佢,不是用最平的料就一定賺得最多,裝修不好成日要跟手尾,佢都煩啦,漏水呀、火燭呀,得不償失。」
對於套房生意是何時開始,Simon說不準,「我入行之前已經好多」,從前做劏房是手持多個物業的大業主比較普遍,現在愈來愈多「散戶」效法,至於租上租的「吸血鬼」中間人,他說只有很少,「你租個爛單位來自己裝修,起碼一兩年才回本,業主見好賺肯定趕你走,豈不是替人作嫁衣裳?除非有些業主好老,什麼都不想煩,交比人做,但我眼見這樣的只佔好少數。」
鄭小姐的工作是替一名大業主管理他的劏房生意,該業主在港島區持有50幾個舊樓物業,由700至1000呎,全間成百來呎的小套房,以月租短約形式,包水電上網和每星期兩次打掃服務,租金由7000至13000元,仍然極為搶手。
訪問當天,她讓我看銅鑼灣剛完工、四處佈滿灰塵和裝修工具的單位,一個沒有窗、怎樣看都只有5、60 呎的劏房以10,000元租出;客人是個老外,簽了約歡天喜地的走了,「好多外國人在香港不懂如何找房子的,我們幫他打點好一切,一簽約就住得,租期靈活,定價只要比酒店月租服務稍為低一點,他們會覺得好值。」
這位業主約在5年前加入劏房行列,鄭小姐也幫忙物色舊樓物業。「舊樓的好處是單位大、陣位少,任拆任改。選單位時會揀多窗的,盡量間成小房後都可以戶戶有窗;也會特別留意旺區哪些大廈即將重建,被收購時又是另一筆利潤。」
短租劏房7000至13000元的價格,鄭小姐說完全是市場決定,跟物業本來以多少錢買入無關,「主要看街價,要跟對手價格差不多,也會看客戶反應調節,旺季搶得激烈時酌量加一千幾百,但絕對不是我們想開天殺價就可以。」
劏房客需知屎渠何在
鄭小姐說,改裝過這麼多劏房,從來不需要經政府審批。究竟一個單位可以負荷幾重的劏房建材、幾大的用電量、幾多位住客?完全沒有參考標準。但最近業主進軍日租市場,由於要申領賓館牌,間隔設計和防火設施都有要求,或可作參照對比。例如走廊闊度最少要有1.1米,鄭小姐從前做的月租劏房就肯定沒有,「好多時只做兩呎,夠一個人行就得」又如新建的13房設計,每間房都有雙人牀,理論上最多可容納26人,但審批下來說只可租給20人,超逾這數目便有危機。
為了滿足賓館牌的防火要求,包括加設一條走火通道、煙霧感應器、走火指示燈、聘請合資格的消防承辦商、房門和牀墊要有隔火物料認證等,建設一個合乎安全標準的劏房單位,成本至少貴一倍。但若以月租或年租形式做,不用領牌,同一幢大廈樓上存在眾多劏房單位,完全無王管。
這邊單位剛完工,旁邊另一個單位還在劏得如火如荼,設計師Boll在現場監看工程進度。他說最近3年多接了劏房生意,在港人居住空間縮小的同時,他的創意空間亦大大減少,「總之就是想盡辦法將劏房四寶塞進去,即是雙人牀、馬桶、花灑位和洗手盆櫃,有齊了就成為一間劏房。」
知道我住的也是劏房,他就送贈各方劏房客一個小貼士,「最難搞的是屎渠如何走。一個單位本來只有一個廁水渠口,每間房都要有廁所的話,屋內其實是由一條長長的屎渠貫穿連接的,隱藏在地台、牀下底、櫃底之下。所以有得揀的話千萬要留意,別揀接近大廈原廁渠口的劏房,那是渠尾位置,萬一去水渠質素不佳,去水不暢,一整屋人的屎就谷在你房內了。」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6-19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發水麵包經濟學
曠日持久的通脹下,市民一聽「加價」即怨聲四起,紛斥食肆和生產商無良。但食物成本上漲避無可避,各式食物唯有悄悄瘦身減量,繼麥提莎和出前一丁後,港聞同事又發現叮叮粥和通心粉縮水。
早前有線電視節目跟麵包店玩了一個小遊戲——去年製作一個雞尾包的成本是6毫子,同樣價錢在今天買材料,師傅可以弄出什麼?結果是足足縮細一半的雞尾包,椰絲餡更只剩下可憐的一小團。
由初中開始近十年,美心麵包一直是我的早餐之選,因為它價格合理、味道靠譜。近年加價之餘卻質量有變,袋裝麥方包看似體積一樣,但咬下去發現鬆得像紙包蛋糕。
最近我轉向價格實惠的嘉頓,6塊錢4個小餐包,可以應付兩天的早餐。但價廉背後,是成分表裏一長串XX 劑的不明物體……
麵包變貴,人民幣升值、舖租三級跳、甚至麵包店員的最低工資都成為箭靶;但翻一翻別國新聞,由兩岸三地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遠至加拿大的媒體都哀鴻遍野 —— 「店家苦撐:一漲就嚇跑客人」、「15 元(台幣)麵包將成不可能的任務」、「食物價漲餅店加價裁員求存」,受罪的顯然不只受聯繫匯率和租金霸權綑綁的我們。
不如追本溯源,一個麵包是怎樣做出來的?看看產業鏈裏各個環節的境况。
美心對於原材料價格和發水麵包的問題不予回應,另一間我曾經常光顧但最近已貴到吃不起的A-1 Bakery 說,今次食材價格的升浪是由08年開始的,麵包主要材料麵粉、牛油、糖、雞蛋等,去年10月至今已分別升價15至40%。集團08年時沒加價,忍耐到去年4月才加了2至3%,今年4月又再加6%,並無將原料加幅全數轉嫁至消費者。
食材貴了?那得去問麵粉商。向美心、山崎、A-1等供應麵粉的兆和行,其董事經理梁耀鑑說,從前麵粉價格一向穩定,幾年前開始小麥價急漲,09年起反映到麵粉上。香港西式麵包店用的是日本麵粉,09年價格一下子跳升30%,年頭至今亦已上升7至8%;內地麵粉由於國家小麥儲備甚豐,價錢由今年才開始飇升,去年人民幣2000元一噸,翻了一倍至現在的4000 元,而且升勢全無止遏迹象。來貨加價速度遠超客戶承受力,麵粉商的生意也愈來愈難做。
小麥價急漲谷貴麵粉
再向上游產業追溯,就是小麥採購和加工商,在這環節上,屹立着ABCD 四個巨人。據《衛報》報道,ADM、Bunge、Cargill 和(Louis)Dreyfus 四大公司控制全球75至90%的穀物交易,還有其他基礎糧油農產品的採購和加工等;餐桌上的麵包、粟米、橙汁、果醬、朱古力和咖啡、油鹽醬醋各式調味、雞牛豬肉以及牠們的飼料,生產過程全都有着他們的影子。在產業鏈源頭,ABCD 還直接或間接控制肥料、種子與其他農業資源。
關注農民權益的樂施會發報告批評,全球的食物系統由不多於500間公司掌握70%的話事權,決定由誰負擔最多的成本與風險,掏光產業鏈大部分盈利。而在富有國多年來的傾銷政策下,農民已一窮二白得沒法多作投資,莫說把握當前農產品價格上升的機遇,就連基本食物都負擔不起。
作為全球最大食品原料採購商之一,雀巢(Nestle)採購部負責人皮特里(Kevin Petrie)指出,商品價格不但前所未有大幅上漲,而且出現巨大波動。2006至2010年間,商品價格平均每月波動幅度為16.4%,較2000至05年上升4個百分點。皮特里指基金炒賣原材料,在紐約期貨市場,基金控制近三成阿拉比卡咖啡豆,雖然他們不會提貨,但已大大影響價格。
基金炒賣令原材料價波動
因農業投資需時調整,原材料價格於短期內大幅上落,農民與消費者都是輸家。本星期供港活豬價格創歷史新高,五豐行指出首要原因,正是去年豬價低迷,養豬業虧損嚴重,紛紛縮減養殖規模,令去年底以來供應持續減少,豬價於是大幅上升。
那末價格波動誰最高興?樂施會就揪住ABCD 君,報告指08年農產品價格急升,Bunge 第二季盈利按年大升四倍;2010年升浪再臨,Cargill 直認在農產品市場波動中受惠;同年俄羅斯乾旱令小麥失收,Bunge 盈利又暴漲,行政總裁承認公司是天災與農產品短缺的得益者。
樂施會認為ABCD 能在價格風暴中牟利,因為只有他們最清楚糧食存量及供求走勢。《衛報》則指出,1865年誕生的C 君,除了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公司外,亦是最大的對冲基金之一;1851年生的D 君近年亦專注金融市場的商品交易。這兩間沒有上市的家族企業向來神秘,外界對他們的盈利和業務都只能靠估。
食物在金融市場如何被炒賣?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黃元山,前半生是華爾街金融才俊,發明了不少外星人才懂得玩的衍生工具,現在教書、寫專欄、上電視,向地球人解釋自己從前的發明。他指出,ABCD 等業界在商品市場上對冲風險屬正常行為,從很久以前,農產品期貨就是為保障業界、鎖定成本和價格而產生的,健康和活躍的期貨交易容許好淡爭持,某程度上令市場上price discovery 的過程更暢順合理。
但指數掛鈎基金等長線投資產品出現後,大量業界以外的投資者參與,才是令市場波動的主角。因ABCD 的投資決定始終要受制於基本因素,有否因其市場資訊上的優勢獲利?黃元山認為一定有,但觀乎他們純利率只有單位數(2010年度,ABC 的純利率分別為3.1% 、4.9% 和5.5%,Dreyfus 沒有公布),指摘他們牟取暴利則見牽強。
聯合國亦將矛頭指向業外人士。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最近發表研究報告,訪問了22名商品市場參與者,包括參與實物交易以及純粹的金融投資者。研究發現不少基金經理由於不了解市場資訊,往往存在羊群心理,甚至以一些完全與該商品市場無關的因素作決定,例如投資組合的考慮;情况嚴重至即使有人想看基本因素,但顧慮違反大多數人的看法將導致損失,投資者傾向放棄自己知道的業內信息而跟大隊。
受訪者的回應反映,來自金融界的投資人因資金龐大,能短期內影響商品價格上落,令部分想作對冲的業界人士都不敢涉足商品衍生工具;而金融投資者傾向按價格周期行事,某商品價格一接近谷底即會立刻反彈,價格回升的基礎只源於投資者的期望,而非該商品市場實在有復蘇迹象。凡此種種,都令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和泡沫化。
養老基金湧入市場
地球上天然資源愈來愈少、人口愈來愈多,糧食價格上升可說是必然的事;由於必需品的性質,亦成為長線投資者的上佳選擇,近年湧入商品投資市場的要角之一,就是各國的養老基金(pension fund)。作為「經濟人」(economicman),我們找不到看淡商品價格的理由,但當食物都被賦予「投資」意義,長遠的投資價值就決定了我們當下要付出的價格。作為一個「人」,請不要忘記,無數活於社會底層的人士,將未有機會老去就因飢餓而死。
《明報》 -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6-12
早前有線電視節目跟麵包店玩了一個小遊戲——去年製作一個雞尾包的成本是6毫子,同樣價錢在今天買材料,師傅可以弄出什麼?結果是足足縮細一半的雞尾包,椰絲餡更只剩下可憐的一小團。
由初中開始近十年,美心麵包一直是我的早餐之選,因為它價格合理、味道靠譜。近年加價之餘卻質量有變,袋裝麥方包看似體積一樣,但咬下去發現鬆得像紙包蛋糕。
最近我轉向價格實惠的嘉頓,6塊錢4個小餐包,可以應付兩天的早餐。但價廉背後,是成分表裏一長串XX 劑的不明物體……
麵包變貴,人民幣升值、舖租三級跳、甚至麵包店員的最低工資都成為箭靶;但翻一翻別國新聞,由兩岸三地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遠至加拿大的媒體都哀鴻遍野 —— 「店家苦撐:一漲就嚇跑客人」、「15 元(台幣)麵包將成不可能的任務」、「食物價漲餅店加價裁員求存」,受罪的顯然不只受聯繫匯率和租金霸權綑綁的我們。
不如追本溯源,一個麵包是怎樣做出來的?看看產業鏈裏各個環節的境况。
美心對於原材料價格和發水麵包的問題不予回應,另一間我曾經常光顧但最近已貴到吃不起的A-1 Bakery 說,今次食材價格的升浪是由08年開始的,麵包主要材料麵粉、牛油、糖、雞蛋等,去年10月至今已分別升價15至40%。集團08年時沒加價,忍耐到去年4月才加了2至3%,今年4月又再加6%,並無將原料加幅全數轉嫁至消費者。
食材貴了?那得去問麵粉商。向美心、山崎、A-1等供應麵粉的兆和行,其董事經理梁耀鑑說,從前麵粉價格一向穩定,幾年前開始小麥價急漲,09年起反映到麵粉上。香港西式麵包店用的是日本麵粉,09年價格一下子跳升30%,年頭至今亦已上升7至8%;內地麵粉由於國家小麥儲備甚豐,價錢由今年才開始飇升,去年人民幣2000元一噸,翻了一倍至現在的4000 元,而且升勢全無止遏迹象。來貨加價速度遠超客戶承受力,麵粉商的生意也愈來愈難做。
小麥價急漲谷貴麵粉
再向上游產業追溯,就是小麥採購和加工商,在這環節上,屹立着ABCD 四個巨人。據《衛報》報道,ADM、Bunge、Cargill 和(Louis)Dreyfus 四大公司控制全球75至90%的穀物交易,還有其他基礎糧油農產品的採購和加工等;餐桌上的麵包、粟米、橙汁、果醬、朱古力和咖啡、油鹽醬醋各式調味、雞牛豬肉以及牠們的飼料,生產過程全都有着他們的影子。在產業鏈源頭,ABCD 還直接或間接控制肥料、種子與其他農業資源。
關注農民權益的樂施會發報告批評,全球的食物系統由不多於500間公司掌握70%的話事權,決定由誰負擔最多的成本與風險,掏光產業鏈大部分盈利。而在富有國多年來的傾銷政策下,農民已一窮二白得沒法多作投資,莫說把握當前農產品價格上升的機遇,就連基本食物都負擔不起。
作為全球最大食品原料採購商之一,雀巢(Nestle)採購部負責人皮特里(Kevin Petrie)指出,商品價格不但前所未有大幅上漲,而且出現巨大波動。2006至2010年間,商品價格平均每月波動幅度為16.4%,較2000至05年上升4個百分點。皮特里指基金炒賣原材料,在紐約期貨市場,基金控制近三成阿拉比卡咖啡豆,雖然他們不會提貨,但已大大影響價格。
基金炒賣令原材料價波動
因農業投資需時調整,原材料價格於短期內大幅上落,農民與消費者都是輸家。本星期供港活豬價格創歷史新高,五豐行指出首要原因,正是去年豬價低迷,養豬業虧損嚴重,紛紛縮減養殖規模,令去年底以來供應持續減少,豬價於是大幅上升。
那末價格波動誰最高興?樂施會就揪住ABCD 君,報告指08年農產品價格急升,Bunge 第二季盈利按年大升四倍;2010年升浪再臨,Cargill 直認在農產品市場波動中受惠;同年俄羅斯乾旱令小麥失收,Bunge 盈利又暴漲,行政總裁承認公司是天災與農產品短缺的得益者。
樂施會認為ABCD 能在價格風暴中牟利,因為只有他們最清楚糧食存量及供求走勢。《衛報》則指出,1865年誕生的C 君,除了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公司外,亦是最大的對冲基金之一;1851年生的D 君近年亦專注金融市場的商品交易。這兩間沒有上市的家族企業向來神秘,外界對他們的盈利和業務都只能靠估。
食物在金融市場如何被炒賣?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黃元山,前半生是華爾街金融才俊,發明了不少外星人才懂得玩的衍生工具,現在教書、寫專欄、上電視,向地球人解釋自己從前的發明。他指出,ABCD 等業界在商品市場上對冲風險屬正常行為,從很久以前,農產品期貨就是為保障業界、鎖定成本和價格而產生的,健康和活躍的期貨交易容許好淡爭持,某程度上令市場上price discovery 的過程更暢順合理。
但指數掛鈎基金等長線投資產品出現後,大量業界以外的投資者參與,才是令市場波動的主角。因ABCD 的投資決定始終要受制於基本因素,有否因其市場資訊上的優勢獲利?黃元山認為一定有,但觀乎他們純利率只有單位數(2010年度,ABC 的純利率分別為3.1% 、4.9% 和5.5%,Dreyfus 沒有公布),指摘他們牟取暴利則見牽強。
聯合國亦將矛頭指向業外人士。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最近發表研究報告,訪問了22名商品市場參與者,包括參與實物交易以及純粹的金融投資者。研究發現不少基金經理由於不了解市場資訊,往往存在羊群心理,甚至以一些完全與該商品市場無關的因素作決定,例如投資組合的考慮;情况嚴重至即使有人想看基本因素,但顧慮違反大多數人的看法將導致損失,投資者傾向放棄自己知道的業內信息而跟大隊。
受訪者的回應反映,來自金融界的投資人因資金龐大,能短期內影響商品價格上落,令部分想作對冲的業界人士都不敢涉足商品衍生工具;而金融投資者傾向按價格周期行事,某商品價格一接近谷底即會立刻反彈,價格回升的基礎只源於投資者的期望,而非該商品市場實在有復蘇迹象。凡此種種,都令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和泡沫化。
養老基金湧入市場
地球上天然資源愈來愈少、人口愈來愈多,糧食價格上升可說是必然的事;由於必需品的性質,亦成為長線投資者的上佳選擇,近年湧入商品投資市場的要角之一,就是各國的養老基金(pension fund)。作為「經濟人」(economicman),我們找不到看淡商品價格的理由,但當食物都被賦予「投資」意義,長遠的投資價值就決定了我們當下要付出的價格。作為一個「人」,請不要忘記,無數活於社會底層的人士,將未有機會老去就因飢餓而死。
《明報》 -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6-12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敞開家門
編按:香港電台同志話題節目《自己人》5周年,推出《一家人吖嘛》系列,由4名節目主持人帶同家人現身說法,講述出櫃的故事。本欄一連四周同步發放。第4集也是最後一集,有《自己人》的開山祖師梁兆輝Brian,和他的大妹Zoe、小妹Karen,帶我們返回同性戀仍是禁忌的八九十年代。
---
Brian 家庭環境較複雜,自小由祖母、姑姐照顧,三個妹妹則與父母同住;一個月大概兩次周末有機會與妹妹見面玩樂。Zoe 雖比Brian 小兩年,但女孩子較早熟,常誤將Brian 當成自己弟弟,也聯同一家子的長輩一起寵這名「長子嫡孫」。
「每逢吃飯,絕對是兩隻雞髀都會夾畀佢食的!」Zoe 和Karen 異口同聲說。因為Zoe 覺得自己是家姐,寵愛弟弟是自然不過的事,也沒有妒忌;她稱讚Brian 細細個就好有創意和美術天分,懂得用雪條棍砌火車,又喜歡唱歌,雖然在家裏是「受保護動物」,但並不特別娘娘腔。
好友疏遠
不過,在萬千寵愛之下,Brian 的確無甚機會發揮他的男性因子;遇到小朋友之間的爭執,Zoe 姐姐都代為出頭,最記得初中時,因為Brian的校服一向一絲不苟好整潔,卻被鄰家小孩以油彩弄污,Brian 暴跳如雷,Zoe 就追着那小孩來打。
儘管家人都寵着他,Brian 的青春期並不易過。身邊同齡的玩伴都在談女孩子,為何自己只對男同學和男教師有興趣?覺得不對勁,遇上這些話題只好保持沉默。學校僅有的性教育是播放教育電視片,講解男女生殖器官的構造,完。社會當同性戀不存在,電視電影裏都沒有同性戀者,他不敢找朋友老師談,自己一個人在疑惑。
Brian 也曾試過追女仔,以為追到就可以證明自己不是同性戀了。怎知聽到女方say yes 的一剎,Brian 就後悔得不得了,「接受唔到明天就要跟她在校園裏手拖手,原來真係無得呃自己」。
「大學時有次真的谷得很辛苦了,決定跟最好的朋友坦白,可能我揀錯人吧,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我見他平時是思想頗特別的人,但聽完我講都不懂反應,只說『我會接受你,但我不能認同你』。我好失望,天大的秘密,只跟他一個人說,卻換來這樣一句。因為不知如何面對,慢慢大家就疏遠了。」
自知「與眾不同」,Brian 刻意提早獨立,做幾份兼職,讀預科時已自己租屋住,「是想避開家人,處理自己的問題已經不容易,又好怕遇到家人就要講大話,因此刻意關咗道門先。」
但始終躲不過Zoe 的眼睛。Zoe 見他總是無女伴,又迴避講感情事,便暗暗留意。有段時間兩兄妹住得近,Zoe 去幫哥哥執屋,Brian 家裏處處是美術擺設,其中一幅畫甚為搶眼,畫着一個男人蓋被躺在牀上,背對觀者,另一個男人坐在牀邊垂頭喪氣。Zoe 試探地問:「你話睡着的那個是男定女呢?」Brian 不語,Zoe 心裏有八分肯定。
但究竟同性戀是什麼?社會上資訊匱乏,Zoe主動去圖書館找參考書,「好難得找到一本同性戀者的筆記,談自己的心態。我是好想去認識,想知道是什麼、怎樣可以靠近佢。佢有次同我講,『我哋係兩個世界嘅人』,我心諗,其實我好想走入你個世界。」
Zoe 很早就結婚生子,是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小時候家人分開住,總盼望來到自己這代可以有個完整的大家庭,有嫂嫂有侄仔,但Brian 作為家中唯一男丁卻是同性戀者,將來一定跟自己所想的大不同了,Zoe 心裏曾經很難過,亦學習放開,「總唔可以一直執著自己期望的事,要求人哋滿足你。」
「就算殺人都是哥」
到了Brian 將近30歲,閒聊之間Zoe 便對他說:「阿哥,其實我知架喇。」Brian 大為震驚,反射性地問:「你知咩呢?」他還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沒料到妹妹暗地裏已為他想了和做了這麼多。Zoe 下了這樣的結論:「就算你是殺人犯,你都係我哥哥。」在那個同性戀與愛滋病畫上等號的年代,這樣的比喻或許不算言重。
跨過了這艱難的一步,Brian 很感謝妹妹主動踢爆,從此不再需要刻意守秘密、講大話,可以重新調節家人的關係;Zoe 亦很開心,哥哥終於打開了分隔大家的門,讓她可以靠近。
消息得到證實,Zoe 主動去「輔導」妹妹,不過年紀比Brian 還小一截的Karen 完全沒有心理障礙,還覺得「哇好有型喎!」她說,哥哥由細到大都很有性格,「個個都是阿哥阿嫂結婚生仔,我哋屋企有個唔同嘅人,真係正!」遇到旁人大驚小怪的問她哥哥性向,她總會坦然回答:「係呀我哥係gay 架。」
獲得妹妹無限量支持,Brian 在事業上亦敢去得更盡。他在80年代末加入港台做DJ,算是創意工業,行內人思想都比較開放,他的性向是公開的秘密;但社會上仍然會有約定俗成的壓力:「開咪就唔好講(是同性戀者)。」2000 年Brian 離開電台,覺得大氣電波裏始終沒有同志的聲音,於是創立了第一個同志網上電台GayStation,變相將自己的性向公告天下。
同志們的努力,終於得到主流媒體注意。06年港台主動聯絡Brian,想推出同性戀話題節目《自己人》。「之前無諗過港台會肯開個窗口比我去行這一步,真是天大的機會。」Brian 沒有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位「主持人」,只是有點擔心,港台的收聽率與網上電台不可同日而語,公開搞同志節目,家人怎樣面對親友議論紛紛。
找Zoe 談,妹妹二話不說:「梗係做啦!父母那邊我會搞掂。」Brian 衷心感謝:「我大妹真是世上最tough 的女人,令我覺得自己經過的所有難處都是濕濕碎。佢好早結婚,又好快離婚,單親媽媽帶着兩個細路。雖然讀書不多,遇到同性戀的問題,在那種封閉的年代,沒有panic,主動去認識,其實佢付出的勇氣比我還要多。」
今日Zoe 的一對子女都已成年,看着他們長大,Brian 偶有感慨:「有次姨甥仔扮gay,拖住個朋友一齊入廁所,我不懂反應,心諗係咪試我呢?後來先知而家啲後生仔係鍾意咁玩。」見到Brian 的外籍男友,姨甥仔總是熱情擁抱,有時又主動跟他談收聽《自己人》節目的感想。舅父是直是攣?似乎從來都不是問題。
今日社會得來不易
朋友問到Zoe,如果兒子也是同性戀,怎麼辦?Zoe 說那一定要Brian 教他面對成長的疑難。Brian 就有點擔心,這條路難行,要當姨甥仔唯一的明燈,責任重大。
他覺得,今時今日的社會氣氛輕鬆了,但亦可能更易放縱。「如果姨甥仔是gay,我一定會同佢講,以前的自己人是怎樣從封閉的年代走過來,等佢知道今日的寬鬆得來不易,是以前好多人受盡歧視,依然堅持做自己,才會有今日。」
回頭看,Brian 這樣總結同志人生:「這身分對我來說是一個blessing,而不是詛咒。因為有這個小眾的身分,我好早知道世界不是為我而設,睇嘢的方式會唔同,對世上的不平等和不公義會敏感些。我亦好早知道不可以聽大眾傳媒話畀我知的一套,因為那一套未必完全真實,亦未必是全部,真相要自己去find out。最緊要唔好自怨自艾,善用這身分。這條路開始時是行得辛苦些,但最終,你會走得遠些。」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談情 - 2011-06-05
---
Brian 家庭環境較複雜,自小由祖母、姑姐照顧,三個妹妹則與父母同住;一個月大概兩次周末有機會與妹妹見面玩樂。Zoe 雖比Brian 小兩年,但女孩子較早熟,常誤將Brian 當成自己弟弟,也聯同一家子的長輩一起寵這名「長子嫡孫」。
「每逢吃飯,絕對是兩隻雞髀都會夾畀佢食的!」Zoe 和Karen 異口同聲說。因為Zoe 覺得自己是家姐,寵愛弟弟是自然不過的事,也沒有妒忌;她稱讚Brian 細細個就好有創意和美術天分,懂得用雪條棍砌火車,又喜歡唱歌,雖然在家裏是「受保護動物」,但並不特別娘娘腔。
好友疏遠
不過,在萬千寵愛之下,Brian 的確無甚機會發揮他的男性因子;遇到小朋友之間的爭執,Zoe 姐姐都代為出頭,最記得初中時,因為Brian的校服一向一絲不苟好整潔,卻被鄰家小孩以油彩弄污,Brian 暴跳如雷,Zoe 就追着那小孩來打。
儘管家人都寵着他,Brian 的青春期並不易過。身邊同齡的玩伴都在談女孩子,為何自己只對男同學和男教師有興趣?覺得不對勁,遇上這些話題只好保持沉默。學校僅有的性教育是播放教育電視片,講解男女生殖器官的構造,完。社會當同性戀不存在,電視電影裏都沒有同性戀者,他不敢找朋友老師談,自己一個人在疑惑。
Brian 也曾試過追女仔,以為追到就可以證明自己不是同性戀了。怎知聽到女方say yes 的一剎,Brian 就後悔得不得了,「接受唔到明天就要跟她在校園裏手拖手,原來真係無得呃自己」。
「大學時有次真的谷得很辛苦了,決定跟最好的朋友坦白,可能我揀錯人吧,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我見他平時是思想頗特別的人,但聽完我講都不懂反應,只說『我會接受你,但我不能認同你』。我好失望,天大的秘密,只跟他一個人說,卻換來這樣一句。因為不知如何面對,慢慢大家就疏遠了。」
自知「與眾不同」,Brian 刻意提早獨立,做幾份兼職,讀預科時已自己租屋住,「是想避開家人,處理自己的問題已經不容易,又好怕遇到家人就要講大話,因此刻意關咗道門先。」
但始終躲不過Zoe 的眼睛。Zoe 見他總是無女伴,又迴避講感情事,便暗暗留意。有段時間兩兄妹住得近,Zoe 去幫哥哥執屋,Brian 家裏處處是美術擺設,其中一幅畫甚為搶眼,畫着一個男人蓋被躺在牀上,背對觀者,另一個男人坐在牀邊垂頭喪氣。Zoe 試探地問:「你話睡着的那個是男定女呢?」Brian 不語,Zoe 心裏有八分肯定。
但究竟同性戀是什麼?社會上資訊匱乏,Zoe主動去圖書館找參考書,「好難得找到一本同性戀者的筆記,談自己的心態。我是好想去認識,想知道是什麼、怎樣可以靠近佢。佢有次同我講,『我哋係兩個世界嘅人』,我心諗,其實我好想走入你個世界。」
Zoe 很早就結婚生子,是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小時候家人分開住,總盼望來到自己這代可以有個完整的大家庭,有嫂嫂有侄仔,但Brian 作為家中唯一男丁卻是同性戀者,將來一定跟自己所想的大不同了,Zoe 心裏曾經很難過,亦學習放開,「總唔可以一直執著自己期望的事,要求人哋滿足你。」
「就算殺人都是哥」
到了Brian 將近30歲,閒聊之間Zoe 便對他說:「阿哥,其實我知架喇。」Brian 大為震驚,反射性地問:「你知咩呢?」他還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沒料到妹妹暗地裏已為他想了和做了這麼多。Zoe 下了這樣的結論:「就算你是殺人犯,你都係我哥哥。」在那個同性戀與愛滋病畫上等號的年代,這樣的比喻或許不算言重。
跨過了這艱難的一步,Brian 很感謝妹妹主動踢爆,從此不再需要刻意守秘密、講大話,可以重新調節家人的關係;Zoe 亦很開心,哥哥終於打開了分隔大家的門,讓她可以靠近。
消息得到證實,Zoe 主動去「輔導」妹妹,不過年紀比Brian 還小一截的Karen 完全沒有心理障礙,還覺得「哇好有型喎!」她說,哥哥由細到大都很有性格,「個個都是阿哥阿嫂結婚生仔,我哋屋企有個唔同嘅人,真係正!」遇到旁人大驚小怪的問她哥哥性向,她總會坦然回答:「係呀我哥係gay 架。」
獲得妹妹無限量支持,Brian 在事業上亦敢去得更盡。他在80年代末加入港台做DJ,算是創意工業,行內人思想都比較開放,他的性向是公開的秘密;但社會上仍然會有約定俗成的壓力:「開咪就唔好講(是同性戀者)。」2000 年Brian 離開電台,覺得大氣電波裏始終沒有同志的聲音,於是創立了第一個同志網上電台GayStation,變相將自己的性向公告天下。
同志們的努力,終於得到主流媒體注意。06年港台主動聯絡Brian,想推出同性戀話題節目《自己人》。「之前無諗過港台會肯開個窗口比我去行這一步,真是天大的機會。」Brian 沒有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位「主持人」,只是有點擔心,港台的收聽率與網上電台不可同日而語,公開搞同志節目,家人怎樣面對親友議論紛紛。
找Zoe 談,妹妹二話不說:「梗係做啦!父母那邊我會搞掂。」Brian 衷心感謝:「我大妹真是世上最tough 的女人,令我覺得自己經過的所有難處都是濕濕碎。佢好早結婚,又好快離婚,單親媽媽帶着兩個細路。雖然讀書不多,遇到同性戀的問題,在那種封閉的年代,沒有panic,主動去認識,其實佢付出的勇氣比我還要多。」
今日Zoe 的一對子女都已成年,看着他們長大,Brian 偶有感慨:「有次姨甥仔扮gay,拖住個朋友一齊入廁所,我不懂反應,心諗係咪試我呢?後來先知而家啲後生仔係鍾意咁玩。」見到Brian 的外籍男友,姨甥仔總是熱情擁抱,有時又主動跟他談收聽《自己人》節目的感想。舅父是直是攣?似乎從來都不是問題。
今日社會得來不易
朋友問到Zoe,如果兒子也是同性戀,怎麼辦?Zoe 說那一定要Brian 教他面對成長的疑難。Brian 就有點擔心,這條路難行,要當姨甥仔唯一的明燈,責任重大。
他覺得,今時今日的社會氣氛輕鬆了,但亦可能更易放縱。「如果姨甥仔是gay,我一定會同佢講,以前的自己人是怎樣從封閉的年代走過來,等佢知道今日的寬鬆得來不易,是以前好多人受盡歧視,依然堅持做自己,才會有今日。」
回頭看,Brian 這樣總結同志人生:「這身分對我來說是一個blessing,而不是詛咒。因為有這個小眾的身分,我好早知道世界不是為我而設,睇嘢的方式會唔同,對世上的不平等和不公義會敏感些。我亦好早知道不可以聽大眾傳媒話畀我知的一套,因為那一套未必完全真實,亦未必是全部,真相要自己去find out。最緊要唔好自怨自艾,善用這身分。這條路開始時是行得辛苦些,但最終,你會走得遠些。」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談情 - 2011-06-05
一朵代罪的紫羅蘭
兩個月前講僭建,大部分港人可能只會聯想到女星的胸膛。火頭從四月底申訴專員公署發表調查報告、狠批屋宇署及地政總署縱容丁屋僭建開始。個多月來,傳媒由議員高官至特首逐個捉,但見討論區上市民的反應,在風暴初期可說是漠不關心的,質疑傳媒在細眉細眼地抓一些由來已久的痛腳。正被通脹煎熬得水深火熱的市民大概覺得,丁屋豪宅多佔或少佔一分地,對自己的生活都沒什麼實質影響吧。逼他們拆了僭建物,我的發水樓你的板間房也不會寬敞了一寸啊。
多得原居民大剌剌又赤裸裸的一句「我們有特權是應該的!」惹來群情洶湧,公眾開始意識到,糾纏在繁瑣支節的建築條例以外,僭建風波指向的,其實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的潛規則。
州官放火可以不道歉不認錯,百姓點燈後果又如何?我想起了一間短命的小書店。
由千禧年間樓上cafe 二樓書店興起,到租金狂飈令一眾零售以至連鎖店都被擠到樓上,我們的鬧市有愈來愈多舊樓外牆被悄悄改裝為巨型玻璃窗。沒有這展示的窗口作誘餌,消費者焉肯高抬貴腳爬樓梯?業主為求提升租值、令單位更吸引,「體貼地」先行換上大玻璃才放租的大不乏人。
旺角紫羅蘭書店年半結業
原於美孚新邨經營的紫羅蘭書店,04年夏天加入成為旺角書店街的一員。店舖選址西洋菜南街兆萬商場旁的一幢唐樓,特徵為整幢樓共6個樓上舖位,外牆都被改裝為落地玻璃窗,形象化一點說,是玻璃匣子 —— 臨街的整幅外牆與側面部分牆身都由巨型玻璃構成,大的一塊闊達6米、高逾2米,而兩塊玻璃接合的角位,連一根支柱都沒有。
紫羅蘭租了二樓的單位,是否看中玻璃匣子的開揚感覺不得而知,但從舊報紙的訪問讀到,店主曾經對經改裝的玻璃窗牆感到疑慮,簽約前託地產代理查考,得到回覆說安全方面是沒問題的;而業主放租時更表明,租客不可改裝或拆卸該玻璃窗。
開業後,旺角紫羅蘭成了愛書人的樂土。書籍價格相宜,店主又熱心籌辦讀書會、詩歌欣賞和專題展覽,小巧的店內文藝氣息盎然。尤令顧客印象深刻的是那舒適的空間,落地玻璃窗外陽光明媚;店主不吝嗇地在窗邊放了兩套長沙發,讓大家盡情打書釘,不少人更愛倚在玻璃窗上看書或休息。
和平理性的香港人習慣相信專業人士、相信法例、相信施工的人會守規則。鬧市中隨處可見的落地大玻璃,其結構安全到底有無問題?05年7月,紫羅蘭盛開的第二個夏天,滿街「空中櫥窗」的新街景終於引起記者懷疑。
《明報》偵查組記者走訪旺角西洋菜街和銅鑼灣波斯富街多幢有樓上舖的舊樓,揭發多達30多個舖位的巨型玻璃牆,施工前全都沒有向屋宇署申請,涉嫌違法改裝。報道引述資深工程師指出,部分玻璃窗牆質量不佳,又缺乏窗框或支柱支撐,一旦受壓破裂或遇上強大颱風損毁,隨時變成大殺傷力武器。
報道裏,紫羅蘭所在的舊樓,就因一排6個玻璃匣子太過觸目驚心,被記者選作深入調查的案例,更專就這個案查問屋宇署。
署方當年回應說會跟進調查《明報》轉介的30多個舖位,要求業主清拆違規玻璃,需要時會提出檢控。4個月後,就聽到紫羅蘭書店因屋宇結構問題要結業的消息。
美好時光總是短暫,開業僅一年半的旺角紫羅蘭,舉辦了最後一次讀詩會作告別,著名文人關夢南、崑南等都有出席,熟客們大嘆可惜。負責人王敏先生雖提過會另覓地方重開,但至今都沒有成事,只維持在美孚新邨的本店經營。
玻璃匣子的命運
事隔5年多,玻璃匣子依然滿街,同樣的罪名卻落在特首與屋宇署長的豪宅上。重回西洋菜街,書店原址外牆依舊玻璃通透。
同時身為記者與愛書人,對紫羅蘭的結局深感無奈。書店要在香港生存向來不易,難得一個文藝小園地剛發展起來,就要退場,偵查報道更彷彿成為間接的「兇手」。
紫羅蘭結業後又租了給其他商戶,剛遷出的上一手招牌仍未拆去;玻璃窗內,中原地產登着新的招租廣告。到美孚的紫羅蘭去找王敏先生,他以事情已過了很久而不願多談。惟言語間透露說,其實到今時今日,事情還未解決,當年的玻璃窗是否算違例,到今天仍得不到一個答案。再問他屋宇署採取過什麼行動,業主以怎樣的理由要他搬走,他就說記不清楚了,現在只想「安安靜靜做生意」,反問記者何必這麼關心一隻窗?
查問屋宇署,兩天裏等了又等,沒回覆,新聞官帶着苦笑回應說,「實在太忙了,如果等不及我們回應,你的報道要出街就照出吧。」
地產代理告知,樓宇業主限定新租客必須整幢承租,連地舖4層樓共4400 呎,月租180萬。他並透露,業主已計劃月底開始進行改裝,把有問題的玻璃窗往後移,新的設計已通過政府審批,工程會在9月完成。
如果不是因為連曾蔭權也被揭出來,事情會不會不一樣?關於這「一隻窗」,沒有特權的意思是,執法者可以選擇姑息你,但亦可以隨時向你開刀?
後事未知如何,可曾經,這「一隻窗」,不清不楚的,掩埋了一朵花。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6-05
多得原居民大剌剌又赤裸裸的一句「我們有特權是應該的!」惹來群情洶湧,公眾開始意識到,糾纏在繁瑣支節的建築條例以外,僭建風波指向的,其實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的潛規則。
州官放火可以不道歉不認錯,百姓點燈後果又如何?我想起了一間短命的小書店。
由千禧年間樓上cafe 二樓書店興起,到租金狂飈令一眾零售以至連鎖店都被擠到樓上,我們的鬧市有愈來愈多舊樓外牆被悄悄改裝為巨型玻璃窗。沒有這展示的窗口作誘餌,消費者焉肯高抬貴腳爬樓梯?業主為求提升租值、令單位更吸引,「體貼地」先行換上大玻璃才放租的大不乏人。
旺角紫羅蘭書店年半結業
原於美孚新邨經營的紫羅蘭書店,04年夏天加入成為旺角書店街的一員。店舖選址西洋菜南街兆萬商場旁的一幢唐樓,特徵為整幢樓共6個樓上舖位,外牆都被改裝為落地玻璃窗,形象化一點說,是玻璃匣子 —— 臨街的整幅外牆與側面部分牆身都由巨型玻璃構成,大的一塊闊達6米、高逾2米,而兩塊玻璃接合的角位,連一根支柱都沒有。
紫羅蘭租了二樓的單位,是否看中玻璃匣子的開揚感覺不得而知,但從舊報紙的訪問讀到,店主曾經對經改裝的玻璃窗牆感到疑慮,簽約前託地產代理查考,得到回覆說安全方面是沒問題的;而業主放租時更表明,租客不可改裝或拆卸該玻璃窗。
開業後,旺角紫羅蘭成了愛書人的樂土。書籍價格相宜,店主又熱心籌辦讀書會、詩歌欣賞和專題展覽,小巧的店內文藝氣息盎然。尤令顧客印象深刻的是那舒適的空間,落地玻璃窗外陽光明媚;店主不吝嗇地在窗邊放了兩套長沙發,讓大家盡情打書釘,不少人更愛倚在玻璃窗上看書或休息。
和平理性的香港人習慣相信專業人士、相信法例、相信施工的人會守規則。鬧市中隨處可見的落地大玻璃,其結構安全到底有無問題?05年7月,紫羅蘭盛開的第二個夏天,滿街「空中櫥窗」的新街景終於引起記者懷疑。
《明報》偵查組記者走訪旺角西洋菜街和銅鑼灣波斯富街多幢有樓上舖的舊樓,揭發多達30多個舖位的巨型玻璃牆,施工前全都沒有向屋宇署申請,涉嫌違法改裝。報道引述資深工程師指出,部分玻璃窗牆質量不佳,又缺乏窗框或支柱支撐,一旦受壓破裂或遇上強大颱風損毁,隨時變成大殺傷力武器。
報道裏,紫羅蘭所在的舊樓,就因一排6個玻璃匣子太過觸目驚心,被記者選作深入調查的案例,更專就這個案查問屋宇署。
署方當年回應說會跟進調查《明報》轉介的30多個舖位,要求業主清拆違規玻璃,需要時會提出檢控。4個月後,就聽到紫羅蘭書店因屋宇結構問題要結業的消息。
美好時光總是短暫,開業僅一年半的旺角紫羅蘭,舉辦了最後一次讀詩會作告別,著名文人關夢南、崑南等都有出席,熟客們大嘆可惜。負責人王敏先生雖提過會另覓地方重開,但至今都沒有成事,只維持在美孚新邨的本店經營。
玻璃匣子的命運
事隔5年多,玻璃匣子依然滿街,同樣的罪名卻落在特首與屋宇署長的豪宅上。重回西洋菜街,書店原址外牆依舊玻璃通透。
同時身為記者與愛書人,對紫羅蘭的結局深感無奈。書店要在香港生存向來不易,難得一個文藝小園地剛發展起來,就要退場,偵查報道更彷彿成為間接的「兇手」。
紫羅蘭結業後又租了給其他商戶,剛遷出的上一手招牌仍未拆去;玻璃窗內,中原地產登着新的招租廣告。到美孚的紫羅蘭去找王敏先生,他以事情已過了很久而不願多談。惟言語間透露說,其實到今時今日,事情還未解決,當年的玻璃窗是否算違例,到今天仍得不到一個答案。再問他屋宇署採取過什麼行動,業主以怎樣的理由要他搬走,他就說記不清楚了,現在只想「安安靜靜做生意」,反問記者何必這麼關心一隻窗?
查問屋宇署,兩天裏等了又等,沒回覆,新聞官帶着苦笑回應說,「實在太忙了,如果等不及我們回應,你的報道要出街就照出吧。」
地產代理告知,樓宇業主限定新租客必須整幢承租,連地舖4層樓共4400 呎,月租180萬。他並透露,業主已計劃月底開始進行改裝,把有問題的玻璃窗往後移,新的設計已通過政府審批,工程會在9月完成。
如果不是因為連曾蔭權也被揭出來,事情會不會不一樣?關於這「一隻窗」,沒有特權的意思是,執法者可以選擇姑息你,但亦可以隨時向你開刀?
後事未知如何,可曾經,這「一隻窗」,不清不楚的,掩埋了一朵花。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6-0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