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藍田麗港城與油塘之間的茶果嶺村,是市區邊陲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惟在這畸型的城市裏,只有被遺忘才能讓美好事物避過毀滅的厄運。在茶果嶺長大的帶路街坊Stella So 邊行邊嘀咕,「好怕你地報紙一寫出黎這裏就會給踩沉了。」
從麗港城側、一排舊唐樓盡處轉入,層層疊疊的鐵皮屋、老石屋依山而建,沿路滿目是舊式拉閘與商店招牌,士多、辦館、五金、鞋業、疋頭店、洋服店…… 銘刻著數十年前茶果嶺大街繁華興旺之象。然而,隨著油塘灣一帶工業衰落,又多次發生山泥傾瀉和火災,茶果嶺原居民陸續上樓,村民總數由高峰期的二萬人,跌到只剩二千多。不少商店人去樓空,周一下午到訪時,村民各自上班上學,老人在半掩著門的屋裏睡;四周靜悄悄的,山嶺上有雁與鷹盤旋,流浪小貓在牆邊屋角之間看著我們,亮晶晶的眼裏,似有故事。
茶果嶺與鄰近的鯉魚門,原是東九龍沿海最早開發的地區。山嶺上盛產優質礦材,包括建築用的花崗岩、製造高級陶瓷所用的高嶺土等。故香港開埠之後,英人將茶果嶺命名為Rocky Hill;礦產吸引擅長打石的惠州客家人聚居,亦有燒製瓷器的陶窯。
村民自建小學 自給自足社區
據1922年的地圖記載,當時茶果嶺的高度為151公尺,經過多年開採,現時山嶺高度只剩一半。沒掉了的半座山,有些用來建成村民的居所、天后宮和四山小學,有些被運到中環,築成立法會大樓和舊中銀大廈;更多的遠銷海外。
戰後採礦業沒落、工業興起;茶果嶺與油塘一帶出現各式木廠、船廠、機械廠及泥磚廠等,村民多改到工廠謀生。有工作機會,不少內地南來的難民亦在此落腳,鐵皮木板搭建的寮屋愈來愈多。村民更一手一腳築起自己的小學,開辦診所,經營各式商店和街市,沿海大路多達三間茶樓,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可惜,此情不再。
搭一個瓜棚 種一生快樂
今日的茶果嶺村,破落之中帶點奇幻,已成識途影友的寶地。老村民不少是木工、泥水、五金匠出身,自己動手修整家居和步道,發展出實用又隨意的空間結構,城堡一般異軍突起。拐彎抹角之際,從門縫、窗戶、鐵皮圍板間探看,隨時有驚喜。一間荒廢村屋裏遺下整套舊式木傢具和古董鐘,其貌不揚的小房子原來擺滿神像與先人照片;從廢棄校舍的圍板外高舉相機、拍到裏面原來保存著整排湖綠色的南洋風門版和百葉窗。抬望眼忽見村民搭了個瓜棚,結著飽滿的大水瓜;銅鐵雜物旁邊一小塊泥地,陽光下長出艷美的花兒。活在無王管的寮屋地帶,貧窮或有福,只看你怎樣理解。
一條隧道 偷走四山小學
然而,城市發展不會放過這片背山面海的寶地。茶果嶺的位置盡攬筲箕灣至中環、觀塘至尖沙嘴的維港兩岸無敵風景,私人發展商悄悄地把村屋地皮逐點收購;政府的東九龍規劃要建設「將軍澳—藍田隧道」,諮詢方案中提出部分幹道將直插茶果嶺而過,勢要拆毀村民心愛的四山小學。前來觀光拍照記錄美麗景致之餘,或者也可以想想,我們是否只能這樣。
---
城中村,逃不了被消滅的厄運
Stella So
在茶果嶺村口的唐樓群中長大,我們眼中的舊唐樓,卻是村民口中的「新樓」。「他們住了好多年,看著唐樓建起來;現在這些唐樓都有四十幾年,我們唐樓居民就看著麗港城建起來。」唐樓將被收購重建,因位置太靚;碩果僅存的城中村亦等著被消滅。Stella 間中鑽進巷弄之間拾趣,流浪貓兒在村裏聚居,也是她的欣賞重點之一,「流浪到這裏就幸福了。梗係唔走,我都唔想走啦」。
近年村裏五金回收場愈來愈
多,成了她的尋寶地。木材可以作畫時用,舊招牌的英文字型設計獨特,也能成為美麗的擺設;老傢具更應該被循環再用,付上幾十塊錢給收買佬就可以認領回家。節約消費、拒絕浪費,「在這裏住完全是反建制、反地產霸權的生活」。信步走到一間懸掛著印度、尼泊爾式彩色條幅飾物的小屋,屋主自己搭一個瓜棚,
Stella 開心地笑,「幾靚呀,像在南丫島一樣,真係識歎!」
---
豪華麵包公司 茶果嶺道185號
開業三十多年,招牌上「豪華」二字都剝落了,但麵包依舊大件夾抵食;巨型菠蘿包才兩塊半,有餡的包三塊半。自設工場新鮮即製。記者買了卷蛋回家,那味道…… 實在太好了!請讓我用「單純」和「實在」兩個詞語來形容一件卷蛋,好有蛋味,咬下去好結實;卷蛋應有的它有十足,卷蛋不應有的它就沒有。吃慣化學膨鬆劑和防腐劑的你,應該懂我說什麼的。
茶果嶺村入口位置
中間的休憩用地原為街市,畫盡五湖四海家常菜的Stella,小時候被媽媽訓練買菜,常常獨個兒來光顧,可惜街市受火災毀壞後被拆掉,現在居民買菜最近都要到油塘。照片右面淺粉紅色的屋子,前身是「添添茶樓」,結業後改作社區中心,但茶樓原來的地磚、樓梯格局都保存下來,可隨意入內參觀。
榮華冰室 茶果嶺大街106 號
五十多年前由鏡叔的父親開始經營。原址本是教堂,用大麻石建造,走過百年歷史仍很穩固。鏡叔鏡嫂六十年代由廣州來港,一直住在茶果嶺村,就在冰室前舖後居。店子由家具裝潢到食物都非常用心,實木雕花的卡座愈舊愈耐看,舊海報、老照片,記載著店主和街坊們的生活。西多士即叫即煎,用煉奶代替糖漿,蛋香而不油膩,咬下去很鬆軟,就是家庭的味道。
鄉公所旁的龍舟
鄉公所旁邊停放了一條龍舟,據說因為附近填海愈填愈多,已經十多年沒機會下水,鋪滿塵埃。但村民念舊不捨得,專門籌了點錢為它建個簷篷,免它受風雨毀壞。
四山公立學校
「四山」是指東九龍的牛頭角、茜草灣(即今天麗港城位置)、茶果嶺及鯉魚門四個石礦場,數十年前觀塘尚未發展,茶果嶺是區內最繁盛的地方。村民自發在此建設學校,遠至觀塘牛頭角的孩子都步行來這兒上課,直到十多年前才停辦。Stella 也在這裏讀小學,最愛學校後方的山坡長滿鳳凰木,轉季時就會變成滿山橙色,很漂亮。現時學校雖停辦,但大麻石建築保存良好,校舍前方綠色的空間,是居民打golf、學射箭、辦活動的地方,也曾租給劇團排戲。可是政府倡議中的隧道將要穿過這座山,四山小學很可能被拆,Stella 義憤難平,「政府見你無畀稅、無畀錢地產商使,梗係唔抵得架啦!」
神秘舊屋
找不到門牌,位於65A 對面。人去樓空,整套古董櫃和時鐘還保存得很好,左方牆上長滿了樹根,又有一幅看不清楚的對聯;屋內掛著一張舊人像照,正對窗外,彷彿守護一個凝結了的時空。
貨物裝卸區
昔日躉船停泊、上落貨櫃之處,今天因途人稀少成為拍拖、釣魚勝地。飽攬維港兩岸美景,對正啟德跑道,因往昔有飛機升降,常是無線電視劇取景拍分手戲、跳海戲的地點。未來東九龍海濱長廊的一部分,自由自在的草根生活空間,將換成人工化的美麗。
天后廟
茶果嶺鯉魚門一帶原是漁村,故亦有拜天后的傳統。此天后廟早於清道光年間建成,曾經多次復修和重建。現時每逢農曆新年和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誕,仍然善信雲集;有麒麟隊、花炮會、舞獅舞龍表演,又會搭大戲棚做戲,競投花炮聖物等,非常熱鬧。而天后廟與四山學校之間,有一對求子石;從前未興建茶果嶺道的馬路,學校前面就是海邊,故該石應是海水侵蝕成天然的圓卵型,因形狀類近男性生殖器,被村民奉為求子靈石敬拜。
《明報》- Sunday Workshop - 街知巷聞 - 2011-1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