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行太平山街 緬懷百年歷史

你未必說得準太平山街的位置,但總會隱約聽過「洗太平地」。翻一翻歷史,這條中半山小街的過去實在說不上太平。

香港開埠初期,英軍從附近的水坑口街上岸並佔據香港島,設置軍營(今為「荷里活道公園」);大量華人聚居於對上的太平山街,衍生治安問題,於是又設立了警署,警署所在地則成為縱向貫穿太平山街的「差館上街」。

1894年,這個人口密集的地區爆發鼠疫,災情肆虐足30年,港府多次進行街道及民居大清洗仍無法控制鼠疫傳播,最後決定將所有建築物夷為平地,闢出今日的卜公花園。在香港足球當打的年代,綽號「大頭仔」的足球先生胡國雄,11歲初接觸足球那時,就是踢卜公花園小童隊。

鼠疫結束後的數十年,山腳嚤囉街、荷里活道慢慢發展成具規模的古董街,遊人絡繹不絕;太平山街則是相對寧靜的住宅區,街上的地舖多成為古董傢俱店的存倉位置,也聚集了其他較後勤的工商業如小型印刷廠、喪葬用品、維修工程、車房等在這裏落戶。

低價購老舖 改建住宅貴價出租

二千年前後,東面的Soho 區發展日漸飽和,承受不住過高租金的畫廊、藝術工作室及個性小店逐漸往西移,先落戶較近山腳的東街、西街和差館上街。四、五年前開始,愈走愈上,蔓延至太平山街。與此同時,看中這區文化氛圍的yuppies 租客與外國人遷入,投資者嗅出了「升值潛力」,開始大手買入舖位,甚至將整幢大廈翻新或重建成服務式住宅。老街坊日常聚首,少不免議論紛紛,誰誰誰收到數百萬賠償搬走了,哪個舖位又剛以過千萬轉了手。

創業藝術家的實驗室

今天的太平山街景緻,可說是變身前夕的蠢蠢欲動;舉目都是裝修圍板與棚架,工人似乎比遊人還多。投資者購入了殘破的老舖位,總會先以較低價出租,待店家修葺漂亮了,下一期便大幅加租。

在拆拆建建之間,仍有不少懷着創業理想的先行者,願以相較Soho 低廉一點的租金,摸索看這條街可以讓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十來間寧靜而低調的店裏,偶爾來一場小型藝術展,晚上呼朋引伴搞些半私人的派對,忽然又一群人聚集拍照寫生,各適其適地做着與生存空間有關的小實驗。

聽說區議員即將「成功爭取」在貫穿太平山街的磅巷興建扶手電梯,老居民擔心從此人流增加;商戶則憂喜參半,忖度着下一期的加租幅度。太平山街會否是下一個Soho?只能靜觀其變了。

---

鄰里照應只此一地

做電影服裝設計出身的張西美(Edith),七年前從尖沙嘴的studio 渡海來到太平山街對落的差館上街,成立布藝工作室Cloth Haven,三年前再搬到附近的四方街。本來她是愛這一帶「靜靜地」,那時途人稀少,路過的人以為隔着玻璃窗聽不到,會在外面議論「咁古怪嘅間嘢?」、「點維生呀?」大約是2006年間,傳媒開始談文化保育,窗外的路人改口為:「嗱,呢啲咪文化藝術囉!」《歲月神偷》大熱後,一天可以有十幾人撞進來問路:「永利街怎樣去?」

「好多人來太平山街開店,都諗得好理想,一日有兩個人光顧我就夠維皮了;結果,真的可以連兩個人都無。」但樓價舖租不饒人,在這裏旁觀着鄰居不斷轉手,Edith 沒太大感覺,「大家都知道大家存在,但又不會騷擾到彼此;不過,這裏應該也是香港難得一處,鄰居可以讓你安心放低鎖匙、幫手看一看店、互相照應的地方吧。」

---

鼠疫災區 卜公花園的前世今生
卜公花園可以是一部精彩的驚慄小說。它的前身是鼠疫災區,災情肆虐30年,最後政府一「洗大平地」,將所有建築物夷為平地,闢出今日的卜公花園。守在這裏的老榕樹滿肚子故事。

Knockbox Coffee Company
剛開業一個月,售賣來自世界各地的生咖啡豆和冲調工具,店內備有烘焙機,咖啡豆是即炒即賣。客人試飲後,可按個人口味,調節烘焙度和學習冲泡方法, 獲得最custom-made 的享受。店主Patrick 是個咖啡發燒友,平日雖有正職, lunchtime 和假日都會來開店,希望與有緣人交流咖啡文化。

Rat's Cave
去年底由街頭藝術組織Start From Zero 開辦,售賣街頭服飾和作為小型展覽場地;店舖以老鼠洞為名,比喻街頭藝術家如過街老鼠,於晚上偷偷摸摸在橫街窄巷出現,望此處成為街頭藝術藏身之所。該處前身為車房,店內別具風味的裝潢和木頭裝置由店主Dom 和Katol 親自裝箝設計。
想梳個潮爆all back 頭又不想gel 到頭皮都爛?這裏有售專為all back 頭而設的水溶性髮蠟,$150 至$220。

廣記食店
足料的自家製涼茶、懷舊瓶瓶罐罐擠滿店,不止吸引街坊來串門子,區外客亦特地尋訪光顧。詎料8月底卻突然結業,相熟街坊事前亦無聽聞任何風聲,只留下店主貼在大閘外的感謝狀,去向未明。

chum5
路過這裏,大概很難不被一雙雙色彩鮮明的鞋子吸引。有危地馬拉原居民親手織布、裁皮製造的手工鞋,有來自峇里、用舊麻包袋和車胎皮造的環保鞋, 有意大利和台灣設計、結構獨特的高跟鞋……要按捺住掏腰包的衝動實在有點難度。另一搞鬼產品是由本地設計師Kenny Li 用剩布造的衣領飾物,配搭T 恤或露肩服飾,玩味十足。
( 衣領飾物, $400 至$1000)

三代相傳香燭檔
英姐的香燭檔,牌照由祖母三代相傳下來,小小的鐵皮檔屋既是祖母的生計,也是她的住所—— 晚上將貨物收到櫃台下面的抽屜,人就睡在上面。英姐在太平山街長大,見證過街上擠滿露宿者的日子。後來英姐的爸媽過身, 她便接手經營。隨着年老居民遷走, 顧客漸少,除每逢節日善信大排長龍拜觀音外,平日也甚清閒。但英姐覺得這裏還是有種難得的人情味,新搬來的年輕街坊會跟她攀談招呼,閒閒的街道上,日子也過得甚愜意。

科記咖啡餐廳

一塊豬扒,做到街知巷聞。甜豉油略為調味,豬扒淺炸成金黃色,外脆內軟,配飯、麵食還是豬扒包,都各有風味。每逢午飯來科記,總要大排長龍,中上環的白領都不辭勞苦登山尋味。


《明報》- Sunday Workshop - 街知巷聞  - 2011-1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