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油尖旺區,以一條彌敦道中分。東面的西洋菜街、女人街、波鞋街是年輕潮流的集散地;往西走,砵蘭街、廟街、上海街卻是中老年人的世界。從繁盛喧囂的彌敦道只不過轉入一兩個街口,時間彷彿停留在上世紀,舊式香燭店、神像佛具店、老金行、廚具刀莊、文具雜貨,隨便一間都有數十年歷史,靜靜地幹着各自的營生。如果彌敦道以東是屬於MK 妹的,西面的上海街便好比一個半老徐娘,舉手投足都透着時間歷練而來的韻味。街坊吳文正以此自豪,「我就是愛她的老」。
徐娘當然也有過風華正茂時。只不過人家出道早,我們無緣得見。上海街是九龍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19世紀末英國接管九龍南部時,上海街就在海邊,附近先後設有旺角、油麻地和佐敦道三個碼頭,一度是水陸交通樞紐。長長的上海街,以眾坊街天后廟為中心,廟前地在傳統習俗上就是人們聚會、買賣和仲裁的地方,加上鄰近油麻地避風塘,商旅、水上人熙來攘往;國內與國外的、水上與陸路來的商品均在此流轉交易,不少港島人亦特地搭「嘩啦嘩啦」小電船前來掃貨。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街一直是比彌敦道繁華的黃金地段。
水上人敬拜神明,因此香燭和神像店開得成行成市;流離浪蕩的船家生活,令他們愛買金保值,故整條上海街頭尾金舖多達三、四十間。在油麻地避風塘停泊的船家,以木板將船隻接駁成「連環船」,人們在船隻之間行走自如,船戶擺賣海鮮和土產、經營食肆,令該船上市集贏得「上海二街」之稱。除了與水上人有關的行業外,藥行、錶行、布疋和服裝店、裙褂和婚嫁用品等各式商戶,都匯聚在此。整條上海街,就是一家鋪陳在街道上的百貨公司。
70年代盛極而衰轉捩點
70年代避風塘西移,大批漁民上岸移居別處,旺角碼頭亦於1972年停用,是上海街盛極而衰的轉捩點。隨後的日子,東邊是巴士線改行彌敦道、地鐵開通,西邊則因填海工程令海岸線愈移愈遠,中間更因安置問題,發生著名的「艇戶事件」。至2004年朗豪坊空降上海街旺角段,年輕一輩已不知當年的「雀仔街」, 還有當街鬥蟋蟀。
今日的上海街,滿載人情和故事的老店一間接一間悄悄消失, 店主感嘆被時代淘汰;除了吳文正,不時有大學教授領着學生來考察城市發展的歷史,店主見怪不怪。念舊的年輕一代則把這裏視作老香港的活標本,紛紛帶着相機和筆記簿前來觀摩考察。在曾經日常的生活煙消雲散之前,讓我們都幫忙立一存照。
---
378號 得如酒樓
幫襯過不少貴夾唔抵食氣氛的老店、加上親友曾光顧龍門大酒樓後上吐下瀉,令我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步進這間近百年歷史的老字號。不料點心質素令人喜出望外!晚起的鳥兒吃不到著名的豬潤燒賣,但牛肉球新鮮蒸起真材實料,雞球大包也分量十足,兩個人吃得飽飽才80元。同桌大叔見到我倆的黑眼圈,溫馨提示夜鬼們想吃到師傅手製新鮮點心,早上十時是最後機會。
345號 新洪興
想擦靚金漆招牌,便要來新洪興找陳氏兄弟。挺有氣勢的店名,由陳家兩代相傳,在上海街開業已80年,現在主要承做牌匾、神像和廟宇祠堂裝飾品的翻新工作。過往水上人家逢有孩子遇溺去世,便會製作這種「血光仔」木雕像作紀念。
203號 馮滿記繡莊
創辦人馮滿是游走於印尼和新加坡的貿易商人,主要買賣土產、牀上用品和藥油,百多年前於新加坡牛車水開店(現仍在經營),聽說南海家鄉的叔伯兄弟生計甚難,於是上世紀初在香港上海街開第二間店,招呼鄉親來工作掙取生活費。
林伯十多歲時隨鄉親來港,在這店裏一做60多年。最好景的時候,馮滿記的印尼馬辰蓆、龍鳳被、牀上用品批發給百多家本地同行,現在全港的行家已不夠十個。最惋惜的是手藝失傳,他指着櫃枱後一件鎮店的釘金線手工裙褂說,現在已無人懂做,也沒什麼人穿了;內地即使有生產,手工也沒那麼精細。「我們這些已被時代淘汰了,好蕭條,做得一日得一日啦」。
345號橫門 利和秤號
各式街市秤、藥秤和金秤、還有大大小小的算盤、嫁妝用的百子千孫木尺,滿滿地懸掛在何太的小檔口裏。利和秤號由何太的父親開始,已經營80多年。從前這裏售賣的貨品都由何父親手做,現在何父去世,徒弟們也都老眼昏花無法開工了,唯有從內地買貨。隨着電子磅出現,利和秤號生意漸少,何太自己也都72歲,直言「係唔賣得架,我唔捨得吖嘛」,每天還是興致勃勃的開舖收舖,旁人想幫手,她也笑說不要搶去她做運動的機會。
201號 和盛老金行
1892年在上海街開業,大概是全港最老的金行。老闆張先生今年82歲,60多年前由妹夫處接手這檔生意,見證過上海街金舖成行成市的盛况,也經歷過20多年前的金行打劫潮。幸運地,和盛沒被劫過,只發生過兩次客人搶貨物的小風波。現在上海街金舖寥寥無幾,他們的生意主要靠熟客支持,念舊的老主顧兩三代都來幫襯,有些已搬到新界住,還是會專程前來。張先生自豪地說,這店的創辦人胡寬曾做過東華三院總理呢!因此店內的舊招牌是多一個「胡」字行頭的。
185號 祥盛檀香扇莊
由羅家創辦,在上海街開店72年。從前賣檀香扇和拜神香燭為主,做工精細的扇子遠銷海外;近年因為相熟老師傅退休,店內檀香扇已賣一把少一把,於是積極推廣香道文化,售賣高級沉香、
檀香木、香爐等工具,成功開拓一班廿來歲的年輕客人。羅太覺得在這條街看店,最開心是朋友和街坊之間的交往,店舖成為大家的聚腳地,閒時便一起泡茶、點香、研究古董,不亦樂乎。
新填地街158-160號 郭記木器雕刻
郭氏家族來自浙江東陽,是國內著名的木雕之鄉。郭記的木雕生意已傳到第4代,從上海街轉入永星里的店舖現址,由1986年起經營至今,售賣神枱神像、浮雕、牌位等。郭先生十來歲便學習雕刻技藝,因行業整體生意減少、國內成本又較低,他現已是香港僅存少數還會用手工雕刻牌位的師傅了。
《明報》- Sunday Workshop - 街知巷聞 - 2011-1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