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走進 港大學運史

8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訪港大,示威學生被推倒禁錮在後樓梯,數日後,逾千名師生校友齊集中山廣場,為警察「接管」校園質詢校方。各代「港大人」齊聲指出,港大百年以來都是革命思潮的基地、言論自由的堡壘,校園自主不容割賣。

這塊令無數師生校友引以為榮的土地發生過什麼?港大門常開,今周請來前輩舍監、老鬼校友帶我們來一趟自由行,走一轉港大學運史之路。

陸佑堂  社會改革搖籃

談到港大作為社會改革的搖籃, 當然不得不提陸佑堂。陸佑堂所在的本部大樓於1912年啟用,是港大首幢建築物。百年來最著名的校友—— 國父孫中山,曾在1923年重返母校,於陸佑堂向400多名港大生發表演講,提及其革命思想源自香港生活的經歷,勉勵學生學習從前的英國人民,發動議會民 主制度改革,將革命思想傳遍中國。

1933年,受馬克思啟發、致力推動社會改革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亦到訪演講,按魯迅的文章引 述,蕭伯納演講時告誡學生,「如汝在20歲時不為赤色革命家,則在50歲時將成不可能之僵石,汝欲在20歲時成一赤色革命家,則汝可得在40歲時不致落伍 之機會。」本部大樓現為法定古蹟,是港大文學院的大本營。

明原堂  原港大學運重心

前身為盧迦翼、梅翼及儀禮翼3間宿舍,66年因雨災損毁,重修後合併改稱「明原堂」。

貧苦學生優先入住
60年代以前,港大生多為富家子弟,並不關注社會和國家大事;隨着政府助學金和貸款增加,60年代末,基層出身的學生人數漸多。明原堂於68年重開後首任舍監馮以浤支持學運,除了讓家境貧苦的學生優先入住,甄選宿生時亦重視是否關心社會。
當 別的港大舍堂仍沉迷玩新生、追求團結和體育競賽奪標時,明原堂重視培養宿生「認中關社」,舉辦研習班、社訪活動、出版報刊等。由68年第一次中文運動、校 政改革, 至70年代保釣、反貪污捉葛柏等,明原堂的宿生都站在學運最前線,擔任舍監11年的馮教授不諱言,在火紅的年代,「學界領導和爭執中心在港大,而港大學運 的重心則在明原堂」。

重視「認中關社」
惟70年代末,各學運思想流派的爭端趨向激烈分化,加上社會不公的 問題漸轉為更複雜的政治和香港前途問題,專業論政和壓力團體增加,大學生在社會改革中已不再擔當領導角色。80年代起明原堂的學運色彩減退,92年盧吉堂 拆卸,餘下的儀禮堂和梅堂現為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和通識教育等部門的辦公室。

明原堂眾生相 名人玩串社會

為記住宿生名字和方便大家互相認識,馮舍監於75年發起印製《明原堂眾生相》手冊。宿生的臉孔歷歷在目,首排左起第二位便是已身故的保釣領袖陳毓祥。
明 原堂宿生、75年港大社會科學院畢業的洪清田,在舍堂30周年紀念時撰文,仍對當年學運思想交鋒的盛况津津樂道——「搞事者日以繼夜出出入入,不但港大滋 事分子來『屈蛇』,中大和其他院校也來『掛單』。當利瑪竇堂生在『玩串校園』時,明原堂的陳婉瑩、宋恩榮、黃紹倫、黃醒華、陸文強、馮可強、李明、劉迺 強、馮紹波、石鏡泉、程翔、陳毓祥、王卓祺、崔綺雲、鍾瑞明、關品方、呂炳強、陳裘德、楊佰成、何俊仁、楊步前、麥海華、劉敏儀等卻在『玩串社會』。」

荷花池  大型集會地點

位於中山階旁的荷花池,是六、七十年代港大學生舉行大型集會的地點。當時荷花池畔較空曠,又有台階 環繞,不少重要議題就在荷花池邊的學生集會上發酵,再演變成到校外示威的大型社會事件。71年4月,港大學生會就釣魚台事件在荷花池畔舉行和平集會,多達 千名同學參加;7月7日便由學聯牽頭到維園示威,遭遇警方鎮壓,不少學生被追打受傷和被捕。

即使是警權猖獗的當年,學生都享有在校內集會示威的充分自由,警察從不會踏進校園干預,「如果進來拉人,恐怕溶咗佢哋都似!」馮以浤笑說。一些校友亦指出,過往曾在校園內近距離向港督麥理浩、彭定康,甚至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抗議和遞信。

今日的荷花池人流甚少,港大生舉辦戶外集會的地方,已轉移至圖書館對出、被暱稱為「開心公園」的中山廣場。8月26日師生校友聲討818事件的集會亦在此舉行。

太古橋  六四記憶薪火相傳


八九民運連串事件,重燃港大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參與。89年6月4日凌晨,太古堂宿生在電視上目睹慘劇發生,義憤填膺,翌日便到深水埗買布做橫額。本來沒打算弄很大幅,但布檔老闆知道用途後,硬要把一整疋黑布送贈給他們。由於面積太大,唯有鋪在空地上寫標語,雖有報紙墊底,但白油漆還是透到地上。橫額掛上太古堂外牆,適逢狂風雷暴,才掛起一天便摧毁了,地上「冷血屠城烈士英魂不朽  誓殲豺狼民主星火不滅」的字迹卻留存下來。

有份參與製作標語的前港大學生會長(91年)張銳輝說,當年其實沒想過要保留橋上的字迹,擔心校方說他們弄污地方,還打算想辦法洗乾淨呢!「因為六四事件還很深刻,沒有人感到有忘記的危機,所以也不覺得要刻意留些證據。」不料到了行將回歸的96年,校長鄭耀宗上任後不久,校方突然派人洗走字迹,宿生和校友群情洶湧,誓要守衛歷史證據。於是發起重髹行動,並成為每年紀念六四的指定動作。後來有次校方重鋪路面,亦指示工友完工後補回字迹,尊重同學將歷史記憶薪火相傳。

學生會  獨立梯已拆卸


談到學運基地,少不了作為領導角色之一的港大學生會。學生會會址最先設在本部大樓對面的孔慶熒樓,1949年,於圖書館側的3層高學生會大樓啟用,85年再遷入校園西翼的徐朗星文娛中心。

張銳輝指出,從前學生會不單在運作和財政上有絕對自主權,亦擁有專屬學生會的一幢大樓,反映校方尊重學生會獨立;自從搬入徐朗星樓,學生會倒退到只擁有其中一些樓面空間。由於徐朗星地面一層管理權屬於校方,學生會遂自資興建一條樓梯,接通屬於學生會管理的徐朗星二樓和黃克兢平台廣場,並在徐朗星文娛中心面向街道的外牆上,掛有「香港大學學生會」的牌匾。

由於大學四年制後校內設施不敷應用,港大於校園西翼進行「百周年校園」擴建計劃。工程影響下,學生會的「獨立自主梯」現已拆卸,但校方承諾完工後將徐朗星中心的一至三樓撥歸學生會使用。

國殤之柱  永久豎立黃克兢平台

國殤之柱銅像高8米,由近50個身軀扭曲面容痛苦的人像組成,象徵遭受六四血腥鎮壓的死傷者,由丹麥雕塑家高志活(Jens Galschiot)花3年時間完成。他害怕回歸後香港將不能再紀念六四,所以趕在97年六四前送抵香港維園,預定燭光晚會後運往港大擺放。

張銳輝憶述,學生會預料國殤之柱運送過程將受阻撓,晚會結束後呼籲同學護送,結果有數百人隨行。貨車到達校門時,校方召喚大批警察在門外攔截,學生和校友與警方爭持不下數小時,最後校方讓步,警察撤走,國殤之柱才順利進入校園。3個月後,銅像被安排送往各間大學巡迴展出,98年由港大學生全民投票通過,永久豎立於黃克兢平台。

08年北京奧運,高志活發起關注中國人權問題的橙色運動,支聯會邀請他於奧運倒數100天的4月30日,將「國殤之柱」翻新和漆成橙色,不料高志活被拒入境,上色行動由支聯會和四五行動成員完成。


《明報》- Sunday Workshop - 通識導賞 - 2011-1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