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買餸煮飯,從前總是乜太物太等「師奶仔」的專利;話說,這門學問今日已經愈變高深,不單止今日港幣貶值,米價愈來愈貴,主婦設計餐單又要「睇餸食飯」又要不失營養,又要照顧家人和自己一天辛勞以後渴望得到慰藉的口腹之慾。最困難是,食物污染天天新款,孔雀石綠魚、重金屬菜、哮喘豬、化學麵包…… 隨時在不知不覺中慢性服毒都不自知。
多得一些不願沉默的有心人,在危機四伏當中指點迷律,甚至點出監管制度的虛妄,教大家裝備自己,做個真正精明的消費者。鄺易行博士(Agnes)是其中之一。她是主婦,她愛吃,她說:「我是個scientist」。
鄺博士的媽媽是個烹飪高手,她自小就愛到廚房觀摩學習,「我是個比較八卦的人,會好有好奇心,見到每樣事物都想了解它是怎樣來的。」高中開始Agnes 到英國讀書,在餐館做兼職「炒雜碎」,好多外國人喜歡吃。離開媽媽的生活讓她有機會自己上超市購物,見到琳瑯滿目的貨品,Agnes 總是很興奮,每一件都拿上手細看它們的成分和來源地,大學很自然地選修了生物化學,「簡單來說,那是研究各種物質如何影響生命的學科」。
取得博士學位後,Agnes 成為默默工作的科研人員,先在一間跨國公司任職,負責向客戶講解科學儀器的操作;又曾參與研發中藥配方飼料,作為含西藥抗生素飼料的替代品。後來她發展自己的生意,向企業和團體提供健康管理顧問服務,主持課程和講座等。自言「為人極度低調」的Agnes 被迫在媒體上拋頭露面,是由○七年開始的。
不問成分排毒隨時變便秘
「我發覺很多香港人對於放進嘴裏的東西,不太好奇,不會追問那是什麼;總之代言人夠靚、廣告攻勢夠強大,便一窩蜂去買。」說的是早幾年很流行的一款排毒產品,標榜天然中藥製作,主要成分之一的「正品大黃」,其實是一種刺激性瀉藥,經常服用會令腸道失去天然蠕動的功能,變成不服藥就會便秘,甚至要逐漸加大劑量才能排便,愈吃愈失效。
「當年這產品為害很深,我有很多朋友都中招,甚至得了黑腸症(腸壁有黑色斑塊,引發細胞組織病變)。其實『天然草本』不見得一定無害,香港法例對這些草本保健產品的監管是有漏洞的。但大家會天真地以為,『有問題的話政府就不會讓它賣啦』,而不是弄清楚吃了究竟對身體有無益、有無害?」她指出,另一種現時流行的健康食品蘆薈,大家以為很溫和,其實接近根和皮的部分亦是刺激性瀉藥,多吃一樣會傷害腸功能。只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身體自然會排毒,根本不需要吃這些東西。
良食關注組爭知情權
為了提升香港人對食物安全的意識、了解自己有選擇和知情權,Agnes 成立了「良食關注組」,第一項主要工作便是在政府推出食品標籤法的時候爭取列明反式脂肪含量。「反式脂肪這種有害物在外國已講了很久,都已立例監管,香港卻完全無人提,知道這有害的人都是已經病倒了的。政府樣樣嘢都話要食幾多幾多先死,他們只是向商界交代。一句話,政府是不會幫到市民的。如果我們不保護自己,無人會保護你。」
良食關注組的工作可說是一場孤獨的戰爭,「無錢無人」,Agnes 說,因為很多時要說真話,肯定會得罪政府、醫學界、食品企業、醫藥保健品行業等一大堆人。叫人不要買這個不要買那個,「阻人搵食」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現在我行出去通行都無人會請我,政府就更加覺得你最好什麼都不要說。很多外國政府會設立疾病預防中心,一個專業部門去教你,防止患病應該要吃什麼?其實90%的慢性病是可以透過正確飲食預防的。現在的香港人很長命,但那是怎樣的quality of life?人人老了都一大堆藥要吃,其實是否必然如此?」
除了在有關消費者權益的議題上發聲外,Agnes 也希望在網站上提供關於食物的科學資訊,又親自走訪各區街市和食品店,蒐集資訊放上網,向市民推介可靠的購物地點。
「我很重視要用自己的知識去提供一個solution 給大家。因為你指出這個有害、那個不要吃之後,那應該怎麼辦呢?醒覺之後我們應該怎樣生存? 」這幾年Agnes 先後出了兩本書,《選對食用油》和《看懂食物標籤》,下一本將會談保護腸道健康的最新研究。
冰蒜冰椒保鮮法
她的文章出過這樣的句子:要在很短的時間做好一頓飯,是我的人生目標之一。聽來好像有點可笑,端看你對食事有多執著和認真。「香港人都很忙,知道出街吃飯不健康,但無時間買餸煮飯。我會用一些scientific 的方法,教大家怎樣有效率地做這件事。」很多香港人包括Agnes 自己,一星期都只能騰出一天假期去買餸,她就重點教大家將食材保持新鮮的技巧。例如上期「家常便飯」版的布包粗鹽的鮮魚保存法,可以放上幾天都很好吃;蒜頭、辣椒等配料一次過要買很多,往往未用完已腐壞,她就想出買回來後一次過把它們通通剁碎,混進水裏雪成冰粒保存,要用時一溶掉便可以,味道完全像新鮮切的一樣。「假期時把食材的準備功夫都做好了,平日我十五分鐘就煮好一頓飯。當然都是很簡單的菜式,好多時一煲過,好多菜、少少肉,快又健康。」延續讀書年代的「炒雜碎」風格!
運動出汗排毒十之六七
在外頭講學講飲食之道講得多,現在人人都叫她鄺博士,寫文時又免不了一大堆科學化學詞藻和冗長的學術文獻;但這位博士很平易近人,除了將科學知識回饋生活解決大大小小細節問題,她也有凡人的一面,「我都是人,有時難免想吃薯片、即食麵,那就每年吃一兩次;太忙的時候,即食食品、出街食都難免,能做幾多便幾多吧。」
退到最底線,如果真的沒時間心力去照顧自己的飲食,終極方法是做運動。「排汗是最重要的。不做運動,多注意飲食都不會健康;做運動的話,毒素隨汗水排走,吃過十樣毒食物也能排走七樣毒素,所以好抵架!」看Agnes 精神奕奕,除了飲食得宜外,每天原來做上個幾鐘頭運動,最熱中玩體感電視遊戲,與丈夫兩人鬥打拳又跳勁舞,痛快地流一身汗。誰說追求健康一定跟享樂和口腹之慾對立的呢?
良食實踐小貼士:
1 遠離精製食品和包裝叮叮餐:因為一定高鹽,防腐劑化學物包羅萬有,不知吃了什麼入肚;選購原始食材,起碼你知道它是一塊肉、見到它的樣子新不新鮮。
2 不要買不明來歷、無食物標籤的產品。選擇新鮮食材時多留意來源、飼養方式。有害食物其實無甚特徵,有時看上去還非常美觀,靚得過分,要時常警惕。
3 多問多找資料,特別是長期吃、天天吃的東西,例如麵包,防腐劑和添加劑太多,每天吃小量為害都很大,最好花錢買部麵包機自製。查證時留意網上多流料,注意發言者與產品銷售的利益關係。
4 購物與處理食材一次過,更快捷又更低碳。一次過把蒜頭辣椒切好,肯定快過每次用才切;一次過煲一星期的飯,節省能源,粗米和紅米用蒸的方法翻熱,口感不會大變。市面上濃湯雞湯多有防腐劑和激素,自己用大堆材料將湯熬成啫喱狀,放在雪櫃隨時備用。
5 不想改變飲食習慣,那就做運動。毒素和有害物質隨汗水排出,食錯十樣東西都可以抵銷七樣。
《明報》- Sunday Workshop - 生活達人 - 2011-1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