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為香港有地產霸權的人都有個共通點:相信自由市場萬能,凡存在皆合理。最常聽到的論點例如——小店面臨瘋狂加租時:「你唔租大把人爭住租,無錢就唔好學人做生意。」又或者反對遏抑樓價:「畀你係業主,間樓明明賣到300 萬,你會唔會肯100 萬賣畀人?」
有人願打有人願捱,不代表你就要成為同謀者,甚至叫不願參與的年輕人反省。在這個什麼都可以炒賣的世界裏,以男人笑口大開作為創作招牌的藝術家岳敏君,可說是「既得利益者」;按照目前的紀錄,他畫一幅畫,最高可以賣上5400 萬港元,最近卻決定跟炒家開一下玩笑,畫了幅《兔年吉祥》(左圖),最少20元就可以帶回家。
這個小玩笑,是香港概念藝術家張韻雯創作的一部分。她應亞洲文化協會邀請,替其在香港國際藝術展的攤位設計一件展品。張有感於藝術品炒風日盛,每年一度的藝術展亦淪為有錢人「掃貨」的賣場,於是弄出一套裝置藝術「價值運緣機」,市民付出20元就可以玩,有機會贏走岳敏君的《兔年吉祥》及15件燈箱裝置藝術品。
驟眼看,「價值運緣機」(上圖)的運作活脫是一部六合彩攪珠機,但玩法絕對不是付錢買張票等運到那麼簡單。張韻雯的創作主要提出一個問題:「價值何價?」(英文版則為:Can you put a price tag on VALUE?)當藝術淪為商品,價格與價值日漸脫鈎,藝術家的想法、追尋的價值、為此而作的付出,都不能用價錢來衡量;享受藝術變成有錢人專利,更違背了創作的本義。
為此,張韻雯相約了梅卓燕、毛俊輝、張達明等15名藝術工作者做訪談,了解他們在個人藝術生命裏追尋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然後在藝術節的展覽現場有他們訪談的文字節錄,文字裏會以粗體標出幾個關鍵字詞,當中有兩個是該名藝術家最重視的價值。參與遊戲的人要細閱文字,找出該兩個關鍵字詞;正確答案就寫在「價值運緣機」裏的每個波波上,如果攪珠抽中的關鍵字與參加者找出來的一樣,便可以將對應的藝術家燈箱,或者岳敏君畫作捧回家了。
獎品給真正理解藝術家的人
「吓?咁難嘅!」有參觀者聽完遊戲規則後拋下這句話就走了,也有不少人停下來認真閱讀找答案。張韻雯說,她想真正做到「art for everyone」,不要讓藝術品永遠價高者得。擁有再多錢,如果不願意用心體會藝術家所說的價值,選出來的關鍵字錯了,就永遠不會跟「價值運緣機」裏的正確答案一樣,獎品只會留給真正理解那名藝術家的人。
「我對於拍賣宣傳製造的聲音感到狐疑,他們將某些藝術家變為明星,從而炒高價格;這個我不了解。商業價格機制是否有違價值的原則及一般人對價值的理解?富者認為這些作品的價格維持高企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可以跟別的有錢人比富,就好像是一場心理戰鬥一樣」──萬青力,浸大視覺藝術學院講座教授,提出的兩個關鍵字為「機會」、「自由」。
張韻雯提到,與藝術家訪談的過程中,一些觀點令她印象難忘。著名舞蹈家梅卓燕慨嘆: 「跳舞的價值與價格是怎樣?我真的很難答你。我們跳舞跳得再好,大概都只能變成幾隻DVD 出售,被放在櫃桶底不見天日。」張引述道,「一個如此有成就的舞蹈家,切身感受卻是這樣,實在令人心酸。」
但也有振奮人心的例子,例如劇壇老前輩毛俊輝說,在他年少的時候,「夢想」是人人皆有的東西,他自己的夢想是對「truth」──這個他認為沒有準確中譯的字詞──的追求,過程中會有很多東西冒出來誘惑人,也有很多機會去做一些金錢回報更高的事,但他一直緊記要向「truth」進發,因此沒有走上歧路。
「毛俊輝提到那個人人都有夢想、可以去拼搏和追尋的時代。但現在談夢想,已不是理所當然,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有夢想,好易會被人打沉,可能好掙扎、好痛苦,社會整體的氣氛是殘忍的。」張韻雯說。
「首次到迪士尼樂園,因為我研究的題目是藝術與娛樂……但當我到達時,我只感到沉悶與毫無意義,整座城都是假的,路標充滿迪士尼的卡通人物,令人分不清真實與假象,只感到非常混亂。我不發一言,心裏感到十分驚慌與鬱悶……整座城只有一座電影院、一家餐廳、一家酒吧,單一的存在體驗讓我差點想自殺」——著名建築師張智強,提出的兩個關鍵字是「探索」和「第一手體驗」。
只需做自己夢想不要二手
害怕單一、不要二手的夢想世界,張智強的經驗與張韻雯的論點遙相呼應。唐司長忠告年輕人應問問自己「為何做不到第二個李嘉誠?」張韻雯特別生氣, 「為什麼我要做第二個李嘉誠呢?如果我是年輕人,我只需要做我自己。我間中都有去教書,跟年輕人上藝術課,我希望他們對世界有好奇心,會認真去想自己想什麼,而不是告訴我『要做第二個岳敏君』,如果只懂要好似邊個邊個,就算做到都只是rubbish。」
張韻雯反提議政務司長反省,社會如何提供一個基礎,讓每個人都可以追尋不同的夢想?如何讓年輕人有機會、有資源去成就自己想做的事?「無可能每個人都想去炒樓、想要好多錢、想做李嘉誠,這問題一開始已經問錯了。」她笑着說,如果唐英年來玩「價值運緣機」,肯定在填關鍵詞的環節已經答到「九唔搭八」,因為從他的言論看來,他根本不明白何謂價值。
「我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擁有兩種特質互相交織,那就是自信與堅持。如果我是梵高或貝多芬,沒有人明白我的畫作與音樂,但若我真正相信我的創作具有內在價值,我就不用管外界的批評或尺度,例如價格」——鄭新文,從事藝術行政工作逾30年,提出的兩個關鍵字是「自信」和「堅持」。
15 名藝術工作者的答案各適其適,有刁鑽又玄妙的「everything & nothing」,也有簡單真摯的「友情」和「愛」。活在如此不鼓勵我們有多元夢想的年代,鄭新文的答案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概括:「好多年輕人憂慮,只講價值不問價格,去做藝術會不會餓死?我還是相信,認定一種價值,好專心、專注、好努力、好有信念地去做,有self-believe(自信)和conviction(堅持),不會不成功的,可能程度上有分別,但一定不會餓死。」說到這裡,張韻雯露出狡猾的笑容,「你想想,現在這麼多小朋友要儲portfolio,光是教他們弄,每套都賺幾千元了,怎會餓得死?藝術家是應該懂得creative 一點去解決問題的。
註1: 「價值運緣機」的收益將全數撥捐亞洲文化協會(香港分會),以資助一位香港藝術家進行交流計劃。
註2 ︰玩一次「價值運緣機」雖然只是20元,但香港國際藝術展一張成人票是250元啊,門檻真的有點高!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5-29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TB 搶飯碗?
編按:香港電台節目《自己人》5周年慶,推出《一家人吖嘛》系列,由4位節目主持人帶同家人現身說法,講述出櫃的故事。本欄一連四周同步發放。第三集分享的是主持人Uncle Magie 和她的哥哥Oliver。
---
進行今集訪問前,本聽說對象是TB Magie 以及很支持她的哥哥Oliver。未料談及對同性戀的觀感時,Oliver 一開口即說, 「憎囉!」見到大家反應愕然,他補充道:「我唔介意gay,我憎TB 之嘛!」看着妹妹,他說: 「我都同你講過架,我最憎TB 嘅,爭飯食!」眾人恍然大悟。Oliver 繼續闡述他的市場理論:「gay 係好架,佢mark 咗一條(男仔)走,我又可以少個對手了;TB(唔吼我哋男仔),佢本身已經係衰啦,仲要mark 多條女走,咁係咪好衰先?」原來他不是歧視,是市場競爭下的自然反應。
「我去過加拿大讀書,在Waterloo,有間全國最大的gay club,見到,嘩幾靚仔喎,好在佢係攣架唧!」換轉是見到兩個靚女疑似搞基,Oliver 作為直男的第一反應就是「搞錯呀,係咪咁嘥呀?又少咗個機會!」
Oliver 說起廿年前的當日,同性戀者仍然比較忌諱,不會將自己的性傾向告訴別人,現在卻有很大改變;尤其是社會壓力減輕了,不少女生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自願變攣。「你話有幾多TBG 本身就攣架?佢哋(TB)好乞人憎架,因為自己係女仔,明白女仔嘅需要多啲,而且女女之間嘅保護罩又少啲,好易就溝到女,拗到啲女仔攣晒。」
結婚生子的限制
Magie 也覺得,lesbian 的「實驗性」是比男同志強些,也不時遇上「玩嘢」的TBG。在她自己的4次拍拖經驗裏,有3次的對象原本都是喜歡男性的,而餘下的一個,也是雙性戀者。似乎純正的TBG 真的不多。但這現象某程度上亦是社會限制造就的。
Magie 的第二個女朋友,分手後與一名男性結婚生子了,但對朋友提及Magie 時,仍然念念不忘說其實很愛她,覺得兩人的相處是最完美的。可惜在今日社會裏,兩個女性仍然很難達成結婚生子的願望,但組織家庭一直是她的理想,唯有放棄與Magie 一起,回到「直人」的陣營。
相比起來,Magie 可算是「天賦異稟」的女同志,她說小學時已想拍拖,心儀對象還是女性。她覺得自己的性取向應是遺傳的。兩兄妹異口同聲說,每逢家族中人結婚擺酒,親戚之間光是顯眼的TB 也見到幾個,還未計外表看不出來的TBG 和男同志。
雖然從市場角度討厭TB,Oliver 畢竟是個自由主義者。他在中學時留意到Magie 打扮改變,又常帶女性朋友回家過夜,已心裏有數。「可能我自己都是比較『自私』的人,覺得自己鍾意就無問題,唔鍾意人哋過問我,亦都唔覺得要逼人哋改變,要佢做番個女仔。」
有一日,Oliver 用平常不過的語調問Magie,「妹呀,我有朋友想去les bar,你知唔知邊度有?」Magie 當時心裏大為詫異:「我從來都無come out 過,都唔知答唔答佢好,答咪即係認咗?」於是她裝作不懂行情:「哦,我試下搵下啦。」
今天憶述這件事,Oliver 一臉無辜,「我都無諗住試佢,真係有朋友搵嘛。」Magie 就很欣賞哥哥的態度,「佢覺得(同性戀)係無嘢到唔需要拎出嚟講,去討論『我接唔接受你』。如果佢要刻意去證實我是同性戀,我覺得都仲有少少歧視,但佢根本唔當係一件事,覺得普通到無正式去問嘅必要。」
父母那關就不是那麼容易過。Oliver 說,初時父母的態度是「無眼屎乾淨盲,唔問、唔睇、唔信」。爸爸思想開放些,一向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雖然都不希望女兒是同性戀,但知道她選定了也就慢慢接受,現在甚至會跟Magie 交換衣服穿。「佢無用文字或者說話去表現『我接納你』,但每逢家人聚會,總會預留我女朋友的位置,如果佢有事嚟唔到,又會問我,要唔要打包畀佢食。」
「娘親就係個好堅貞嘅女人,所有嘢都好堅持嘅──結婚、生仔。」對着媽媽,Magie 足足come out 了3次, 「因為佢死都唔信,唔接受,唔approve。」
緋聞鬧上周刊
第一次的出櫃考驗是十來歲,女朋友的家長向Magie 媽媽投訴, 「搞基搞親佢個女」,Magie 隨即發揮她的男子氣概:「得!你唔好理,我會搞掂!」
「第二次就係我20幾歲,有晚佢喊住喺房等我,問『你係咪鍾意女仔?你照實話我知,究竟你想點吖?』」Magie 見到媽媽這樣傷心,就含糊以對說其實自己都未肯定,她解釋,這樣說也不是完全為了「打發」媽媽,因為的確見過不少女同志,20多歲出來工作後會變回異性戀者,當中還有TB,所以也覺得難以斷定自己一定不會變。
再過了10年,Magie 三十多歲,因緋聞上了周刊封面,被爸爸在街上看到,媽媽立即打電話要她回家交代。回到家中,爸爸在房裏不吭聲,媽媽獨自坐在沙發上恭候。
Magie 裝出一副笑臉問:「做咩事要咁樣呢?吹水新聞嘛,我同個女仔無嘢嘅,八卦雜誌係咁架啦。」媽媽不放過她:「但你係咪鍾意女仔先?」「咁就係嘅。」Magie 繼續大事化小:「但我真係唔覺有咩咁大不了,所以,你都唔好覺得咁大不了啦。我行出街都無人歧視我、或者覺得我有問題,但係返到屋企竟然有人歧視我,你覺得我嘅感受係點呢?」
Magie 覺得已經把話說清楚了,自問明明無問題,也生活得很好,如果媽媽一定要拒絕接受,要令自己不開心,她亦愛莫能助。
同性戀打破了媽媽的傳統觀念,也令Magie 兩兄妹的角色有了改變。小時候紮着兩條「小甜甜式」大孖辮的Magie,總是被哥哥照顧的一個,自然也會聽哥哥話。長大了後,身為TB 的Magie 可能習慣了照顧人,又覺得Oliver 留學加拿大回來,比同齡的香港朋友都純品,便常常不自覺當了他是弟弟,擔心別人欺騙他。
「現在感覺好似兩兄弟一樣,雖然不會講婆媽嘢,但大家知道是交心的。佢有時感情有煩惱都會同我傾,在我面前會露出軟弱一面,細個時就唔會。」Magie 說,「不過諗返轉頭,我都好幸運有呢個阿哥,幫手造就咗我攣得咁爽、咁放、咁自由!」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談情 - 2011-05-29
---
進行今集訪問前,本聽說對象是TB Magie 以及很支持她的哥哥Oliver。未料談及對同性戀的觀感時,Oliver 一開口即說, 「憎囉!」見到大家反應愕然,他補充道:「我唔介意gay,我憎TB 之嘛!」看着妹妹,他說: 「我都同你講過架,我最憎TB 嘅,爭飯食!」眾人恍然大悟。Oliver 繼續闡述他的市場理論:「gay 係好架,佢mark 咗一條(男仔)走,我又可以少個對手了;TB(唔吼我哋男仔),佢本身已經係衰啦,仲要mark 多條女走,咁係咪好衰先?」原來他不是歧視,是市場競爭下的自然反應。
「我去過加拿大讀書,在Waterloo,有間全國最大的gay club,見到,嘩幾靚仔喎,好在佢係攣架唧!」換轉是見到兩個靚女疑似搞基,Oliver 作為直男的第一反應就是「搞錯呀,係咪咁嘥呀?又少咗個機會!」
Oliver 說起廿年前的當日,同性戀者仍然比較忌諱,不會將自己的性傾向告訴別人,現在卻有很大改變;尤其是社會壓力減輕了,不少女生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自願變攣。「你話有幾多TBG 本身就攣架?佢哋(TB)好乞人憎架,因為自己係女仔,明白女仔嘅需要多啲,而且女女之間嘅保護罩又少啲,好易就溝到女,拗到啲女仔攣晒。」
結婚生子的限制
Magie 也覺得,lesbian 的「實驗性」是比男同志強些,也不時遇上「玩嘢」的TBG。在她自己的4次拍拖經驗裏,有3次的對象原本都是喜歡男性的,而餘下的一個,也是雙性戀者。似乎純正的TBG 真的不多。但這現象某程度上亦是社會限制造就的。
Magie 的第二個女朋友,分手後與一名男性結婚生子了,但對朋友提及Magie 時,仍然念念不忘說其實很愛她,覺得兩人的相處是最完美的。可惜在今日社會裏,兩個女性仍然很難達成結婚生子的願望,但組織家庭一直是她的理想,唯有放棄與Magie 一起,回到「直人」的陣營。
相比起來,Magie 可算是「天賦異稟」的女同志,她說小學時已想拍拖,心儀對象還是女性。她覺得自己的性取向應是遺傳的。兩兄妹異口同聲說,每逢家族中人結婚擺酒,親戚之間光是顯眼的TB 也見到幾個,還未計外表看不出來的TBG 和男同志。
雖然從市場角度討厭TB,Oliver 畢竟是個自由主義者。他在中學時留意到Magie 打扮改變,又常帶女性朋友回家過夜,已心裏有數。「可能我自己都是比較『自私』的人,覺得自己鍾意就無問題,唔鍾意人哋過問我,亦都唔覺得要逼人哋改變,要佢做番個女仔。」
有一日,Oliver 用平常不過的語調問Magie,「妹呀,我有朋友想去les bar,你知唔知邊度有?」Magie 當時心裏大為詫異:「我從來都無come out 過,都唔知答唔答佢好,答咪即係認咗?」於是她裝作不懂行情:「哦,我試下搵下啦。」
今天憶述這件事,Oliver 一臉無辜,「我都無諗住試佢,真係有朋友搵嘛。」Magie 就很欣賞哥哥的態度,「佢覺得(同性戀)係無嘢到唔需要拎出嚟講,去討論『我接唔接受你』。如果佢要刻意去證實我是同性戀,我覺得都仲有少少歧視,但佢根本唔當係一件事,覺得普通到無正式去問嘅必要。」
父母那關就不是那麼容易過。Oliver 說,初時父母的態度是「無眼屎乾淨盲,唔問、唔睇、唔信」。爸爸思想開放些,一向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雖然都不希望女兒是同性戀,但知道她選定了也就慢慢接受,現在甚至會跟Magie 交換衣服穿。「佢無用文字或者說話去表現『我接納你』,但每逢家人聚會,總會預留我女朋友的位置,如果佢有事嚟唔到,又會問我,要唔要打包畀佢食。」
「娘親就係個好堅貞嘅女人,所有嘢都好堅持嘅──結婚、生仔。」對着媽媽,Magie 足足come out 了3次, 「因為佢死都唔信,唔接受,唔approve。」
緋聞鬧上周刊
第一次的出櫃考驗是十來歲,女朋友的家長向Magie 媽媽投訴, 「搞基搞親佢個女」,Magie 隨即發揮她的男子氣概:「得!你唔好理,我會搞掂!」
「第二次就係我20幾歲,有晚佢喊住喺房等我,問『你係咪鍾意女仔?你照實話我知,究竟你想點吖?』」Magie 見到媽媽這樣傷心,就含糊以對說其實自己都未肯定,她解釋,這樣說也不是完全為了「打發」媽媽,因為的確見過不少女同志,20多歲出來工作後會變回異性戀者,當中還有TB,所以也覺得難以斷定自己一定不會變。
再過了10年,Magie 三十多歲,因緋聞上了周刊封面,被爸爸在街上看到,媽媽立即打電話要她回家交代。回到家中,爸爸在房裏不吭聲,媽媽獨自坐在沙發上恭候。
Magie 裝出一副笑臉問:「做咩事要咁樣呢?吹水新聞嘛,我同個女仔無嘢嘅,八卦雜誌係咁架啦。」媽媽不放過她:「但你係咪鍾意女仔先?」「咁就係嘅。」Magie 繼續大事化小:「但我真係唔覺有咩咁大不了,所以,你都唔好覺得咁大不了啦。我行出街都無人歧視我、或者覺得我有問題,但係返到屋企竟然有人歧視我,你覺得我嘅感受係點呢?」
Magie 覺得已經把話說清楚了,自問明明無問題,也生活得很好,如果媽媽一定要拒絕接受,要令自己不開心,她亦愛莫能助。
同性戀打破了媽媽的傳統觀念,也令Magie 兩兄妹的角色有了改變。小時候紮着兩條「小甜甜式」大孖辮的Magie,總是被哥哥照顧的一個,自然也會聽哥哥話。長大了後,身為TB 的Magie 可能習慣了照顧人,又覺得Oliver 留學加拿大回來,比同齡的香港朋友都純品,便常常不自覺當了他是弟弟,擔心別人欺騙他。
「現在感覺好似兩兄弟一樣,雖然不會講婆媽嘢,但大家知道是交心的。佢有時感情有煩惱都會同我傾,在我面前會露出軟弱一面,細個時就唔會。」Magie 說,「不過諗返轉頭,我都好幸運有呢個阿哥,幫手造就咗我攣得咁爽、咁放、咁自由!」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談情 - 2011-05-29
被命名的飛翔法國人
如果每年維園的燭光晚會是關於一件「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的事件,尖沙嘴文化中心雕塑下的零星白花束,就是在小聲訴說着一個傳說,有人害怕事件被記住、故從開始就撲滅一切聲音的傳說。當日路過的你可曾疑惑,這具只有一隻翼的人物雕塑,為何要叫做「飛翔的法國人」?六四這個大日子,為何要向一名折了翼的法國人獻花?法國象徵的自由、折斷半邊的翅膀、紀念性的小白花,似有若無的關連,終須有人站出來說破。
文化界一直流行着這套講法——「飛翔的法國人」,本名其實是「自由戰士」,1992年開始安放在文化中心前的廣場上,是法國著名雕塑家凱撒(César Baldaccini)為紀念六四死難者而造的。當年市政局需要在該處樹立一個裝飾品,因着凱撒的大名,沒有深究他打算雕什麼就拍板,不料卻得到這樣一名「自由戰士」。出於政治考慮,不想該處成為支持民運人士的朝聖地,市政局就硬生生把雕塑改名為「飛翔的法國人」。結果,凱撒憤而拒絕出席雕塑開幕禮;我們的解放軍總部與金紫荊廣場彼岸,就多了一名「法國人」與它們遙遙相對。
避開民運議題強迫改名
傳說一直無法證實,因此只能為成文化藝術圈內口耳相傳的小故事。約在1998年間,開始有人發起每年六四到這雕塑前獻花。知情人樂於在支聯會儀式化的大型晚會以外,保留一個相對私密的想像空間;也有人曾經向政府相關部門求證,但不得要領。直至近年人們對公共空間及話語權等議題愈發敏感,有藝術家決定策劃一系列爭取「正名」的行動。
計劃在今年六四前夕為「自由戰士」舉行正名儀式的藝術團體活化廳,成員劉建華說,傳說的真與假,並不是這次行動的重點;他們關注的是,為何在如此重要的公共空間裏的一件龐然大物,市民對它的來龍去脈卻沒有過問的權利?透過提供與官方說法有別的另一個版本,藝術家希望揭示那些表面與政治無關的裝置、建築、地點,背後可能存在的脈絡,以及該處一些未被發掘的象徵意義。
他認為,當年雕塑的「被命名」事件實在是一場非常不民主的示範。如果要求官方由上而下去更正「自由戰士」之名是不可能的任務,今次的活動就要通過宣講故事製造既成事實,當大部分市民都改以「自由戰士」稱呼這座雕塑時,官方命名的霸權自然失效。
法作品多顧及對當地意義
對「自由戰士」來源背景甚有興趣的資深策展人及藝評人、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專業顧問何慶基,則從凱撒的創作背景、及雕塑本身的藝術特色兩方面,分析傳說的可信度。他指出,法國人向來以「自由信念傳遞人」的角色自豪,著名的紐約自由神像就是法國人送的。雕塑家應邀為某地方製作大型雕塑時,通常都會考慮作品對當地的意義。
凱撒在上世紀80年代已製作一系列關於有翼飛行者的雕塑,造型近似「飛翔的法國人」,而且主題都與自由有關,可以說自由一直是他關心的重要議題。八九民運遭受血腥鎮壓的消息震撼全球,凱撒其後不久受委託製作此雕塑,地點是香港這個曾積極參與支援民運、又行將回歸中國的城市,很難想像他會放一個毫無關係的「飛翔法國人」在香港市中心。
而在造型方面,無論「飛翔」還是「法國人」,與雕塑外觀對照起來都有點牽強。首先,該人物就沒什麼明顯屬於法國籍或法國血統的特色;而且他站在地上,只有一隻翼,既不在飛、亦不能飛。最多只能說是個折了翼的人,但人是不會有翼的,較易聯想到的是「折翼天使」。這是西方藝術中頗為常見的元素,象徵理想的失落與破滅。
但從這件雕塑看來,人物昂首站立、一根根鋼管構成的身軀結實硬朗、力量澎湃,僅餘的一隻翼也是蓄勢待發地向上伸展的,明顯是個理想短暫受挫,但仍把持期望、精神理想不死的戰士形象。
凱撒領事館同拒澄清
何慶基指出,眾說紛紜裏,凱撒一直拒絕澄清,香港政府斷然否認,法國領事館亦三緘其口,事件大概永遠是懸案。至於它是否應被稱為「自由戰士」,就只能讓公眾自行決定了。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2011-05-29
文化界一直流行着這套講法——「飛翔的法國人」,本名其實是「自由戰士」,1992年開始安放在文化中心前的廣場上,是法國著名雕塑家凱撒(César Baldaccini)為紀念六四死難者而造的。當年市政局需要在該處樹立一個裝飾品,因着凱撒的大名,沒有深究他打算雕什麼就拍板,不料卻得到這樣一名「自由戰士」。出於政治考慮,不想該處成為支持民運人士的朝聖地,市政局就硬生生把雕塑改名為「飛翔的法國人」。結果,凱撒憤而拒絕出席雕塑開幕禮;我們的解放軍總部與金紫荊廣場彼岸,就多了一名「法國人」與它們遙遙相對。
避開民運議題強迫改名
傳說一直無法證實,因此只能為成文化藝術圈內口耳相傳的小故事。約在1998年間,開始有人發起每年六四到這雕塑前獻花。知情人樂於在支聯會儀式化的大型晚會以外,保留一個相對私密的想像空間;也有人曾經向政府相關部門求證,但不得要領。直至近年人們對公共空間及話語權等議題愈發敏感,有藝術家決定策劃一系列爭取「正名」的行動。
計劃在今年六四前夕為「自由戰士」舉行正名儀式的藝術團體活化廳,成員劉建華說,傳說的真與假,並不是這次行動的重點;他們關注的是,為何在如此重要的公共空間裏的一件龐然大物,市民對它的來龍去脈卻沒有過問的權利?透過提供與官方說法有別的另一個版本,藝術家希望揭示那些表面與政治無關的裝置、建築、地點,背後可能存在的脈絡,以及該處一些未被發掘的象徵意義。
他認為,當年雕塑的「被命名」事件實在是一場非常不民主的示範。如果要求官方由上而下去更正「自由戰士」之名是不可能的任務,今次的活動就要通過宣講故事製造既成事實,當大部分市民都改以「自由戰士」稱呼這座雕塑時,官方命名的霸權自然失效。
法作品多顧及對當地意義
對「自由戰士」來源背景甚有興趣的資深策展人及藝評人、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專業顧問何慶基,則從凱撒的創作背景、及雕塑本身的藝術特色兩方面,分析傳說的可信度。他指出,法國人向來以「自由信念傳遞人」的角色自豪,著名的紐約自由神像就是法國人送的。雕塑家應邀為某地方製作大型雕塑時,通常都會考慮作品對當地的意義。
凱撒在上世紀80年代已製作一系列關於有翼飛行者的雕塑,造型近似「飛翔的法國人」,而且主題都與自由有關,可以說自由一直是他關心的重要議題。八九民運遭受血腥鎮壓的消息震撼全球,凱撒其後不久受委託製作此雕塑,地點是香港這個曾積極參與支援民運、又行將回歸中國的城市,很難想像他會放一個毫無關係的「飛翔法國人」在香港市中心。
而在造型方面,無論「飛翔」還是「法國人」,與雕塑外觀對照起來都有點牽強。首先,該人物就沒什麼明顯屬於法國籍或法國血統的特色;而且他站在地上,只有一隻翼,既不在飛、亦不能飛。最多只能說是個折了翼的人,但人是不會有翼的,較易聯想到的是「折翼天使」。這是西方藝術中頗為常見的元素,象徵理想的失落與破滅。
但從這件雕塑看來,人物昂首站立、一根根鋼管構成的身軀結實硬朗、力量澎湃,僅餘的一隻翼也是蓄勢待發地向上伸展的,明顯是個理想短暫受挫,但仍把持期望、精神理想不死的戰士形象。
凱撒領事館同拒澄清
何慶基指出,眾說紛紜裏,凱撒一直拒絕澄清,香港政府斷然否認,法國領事館亦三緘其口,事件大概永遠是懸案。至於它是否應被稱為「自由戰士」,就只能讓公眾自行決定了。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2011-05-29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重新學摯愛
編按:香港電台第二台推出的深宵節目《自己人》,以探討同志文化和多元性向生活為主題,今年已屆5周年。主持梁兆輝為了「以身作則、回饋聽眾」,策劃《一家人吖嘛》系列,由4名節目主持人帶同自己家人現身說法,講述出櫃的故事。《星期日生活》將一連四周同步發放。
---
Jacky 形容哥哥Sam 一向女朋友多如天上繁星,「好鹹濕!」女人湯圓、奶油皇等稱號當之無愧。
但5、6年前,哥哥行為開始有變──帶回家中的朋友由女性轉為男性,兩個人在房里,又不是打機(遊戲機在客廳),更不可能是溫書(由細到大佢都唔會溫書)。分隔兩兄弟房間的牆上有扇氣窗,傳來喁喁細語,內容似有超友誼關係,有時又會小吵小鬧。
兄弟感情深厚,一向互相關注對方的blog,Sam 寫感情事時, 代名詞由「她」轉成了「他」。直到Jacky 在哥哥的電腦里發現同性戀色情片,再也確鑿無疑。
好地地一個人,怎麼會由直變攣?最大路推斷是愛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Sam 否認,弟弟也打趣說:「我覺得佢傷害人哋多啲囉。」
欣賞細心
Sam 想來想去,也說不出特別的原因。「其實同女仔拍拖期間,身邊圈子已經有同性戀的朋友,男男女女都有,我覺得『咦,幾得意喎』。而且發現攣的朋友真的比較caring、細心,當然未必全是,但當時我身邊圈子里的都是這樣,令我覺得『其實男仔都真系幾好吖』,然後又遇到對的人,就開始咗。」
弟弟對於哥哥的「新嘗試」見怪不怪,「佢由細到大都好反叛,又曳,又成日激阿媽,讀書又唔成,成日都有好多驚人之舉,所以我見到佢轉咗口味,都無乜大反應」。
以前弟弟試過在學校里取笑「camp camp 哋」的男同學,但事情發生在哥哥身上時,又覺得不成問題。只見哥哥的衣服花款多了,更愛打扮,其他方面跟以往無大分別。
「我反而系擔心佢如何面對感情問題,因為我見到佢攣咗之後,面對的問題多咗,煩惱多咗,有時又聽見佢在房里哭。」Jacky 說。
Sam 認同,變成同性戀後愛情上的傷害是多了,可能因為拍拖的模式有所轉變。以前跟女孩子一起,當然是擔當「大男人」的角色,可是轉成了男男之愛,自己應該扮演當中的「女仔」還是「男仔」呢?
角色無分男女
「當時還是好傻咁樣,會用『男/女』的界線去分兩個男仔。會諗,對方個人好man 喎,咁我是否應站在一個比較女性的position 去跟他相處?點知人哋會嫌我黐身,話『我無要過你做呢啲嘢喎』。又試過,當情人節想去約對方,人哋會話『咁古怪』、『周街都系人喎』,咁我又好疑惑,原來跟男仔拍拖唔可以咁?唔會做呢啲嘢架?」
一切相處之道要從頭學起。究竟應如何跟一個同性談戀愛?主流文化里的劇集、小說,以至身邊朋友都是異性戀當道,不能提供參考範例。
Sam 時有疑惑,竟求教於前度女友。「系架,佢哋好多而家仍是我best friend。」Sam 說,知道他變攣了,前女友開始時都有點驚訝,會問「那是否等於你以前都無愛過我呢?」,「但我會答佢,唔可以用而家去衡量已經發生了的愛情,我愛佢在當時嗰刻是真的。而她們都是些好好的人,好open 的女仔,所以也覺得沒什麼。」
雖然在適應上有困難,但Sam 沒打算要再變回直男。「始終我覺得跟男仔相處比同女仔舒服,我喜歡那種好buddies 的形式,多過好傳統的兩性關係。男仔喜好、諗嘢方式接近些,大家真系share 到個life,事業上,大家選擇乜時期搏殺、乜時期settle,亦都會夾啲。」
Sam 說由始至終都沒準備對弟弟隱瞞,連色情片也放在電腦desktop。但對媽媽,就要三思而後行。他形容,成長時期爸爸長期不在家,媽媽要母兼父職,是個好叻、好tough 的女人,有什麼大事和煩惱也只會埋首工作,不會說出來;平時母子相處是很朋輩式的,「每逢我做錯事就特別sweet 咁氹人,我媽總會『做乜呀? 扮friend呀?』一下就令我shut up。」
「我本來打算,好似細個想去夜街咁,初初佢肯定話唔畀,你唔聽,去下去下就會由得你,我諗都可以用同樣方式。」Sam 偷笑著說。
愛屋及烏
終於有一晚Jacky 就接到哥哥的「求救」電話,「我同媽咪講咗,你幫我睇住佢,睇下阿媽點啦」。因為媽媽反應好愕然,Sam 擔心,媽媽收在心裡不開心,自己又是肇事者,不便開解。Jacky 問媽媽怎樣,媽媽只說「得啦,無嘢啦,返嚟先講」,看上去似乎真的沒什麼。不過Sam 也感覺到媽媽有段時間是不懂如何去接受,連吃早餐碰到面都支吾以對,一反平日的豪氣。大約過了一個月,媽媽才回複常態。
「其實無嘢改變架,我還是一樣的我,佢都慢慢明白,其實相處上無需要變,日常生活『咪又系咁』。」後來Sam 到電台主持同性戀話題節目,媽媽也有收聽。
最近一班同性戀朋友,有男有女,開派對前湧到Sam 家裡打扮,Sam 說要怎樣怎樣拔眉、gel頭、穿什麼衣服,媽媽都參與一份,還幫手替他的朋友化妝,興致勃勃地跟年輕朋友呻, 「這支明明是我的,Sam 又拿了去用,用光了還叫我去買!」朋友都贊她是「潮媽」。
「我真的沒想過,我媽咪愛我到一個地步,系會愛埋我身邊嘅朋友。」說到這里,Sam 開始眼泛淚光: 「我知道無論我性向又好、職業又好,作為一個兒子都好任性地選了一條比較難行的路,我好多謝屋企人,無在這途中打擊我,或者提出任何疑問,默默地包容曬我所有嘅任性,咁信任我、咁錫我。」
弟弟認為,「同性戀對佢嚟講系咁深層的身分問題,他都不怕尷尬拎出嚟跟我講,我覺得更加要支持佢,佢變攣之後,其實我哋仲close 咗。」總括變攣的經驗,Sam 覺得,「性向並不是與生俱來,一個人生出嚟,佢可以系直,可以系攣,異性戀嘅concept,何嘗唔系個社會培養出嚟?」
哥哥突然變攣,大家「同一個阿媽生」,細佬可會擔心自己步其後塵? 「完全無諗過呢樣嘢喎,我好鍾意女人架,你放心!」(望著旁邊的靚靚女朋友說)
《明報》 -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談情 - 2011-05-22
---
Jacky 形容哥哥Sam 一向女朋友多如天上繁星,「好鹹濕!」女人湯圓、奶油皇等稱號當之無愧。
但5、6年前,哥哥行為開始有變──帶回家中的朋友由女性轉為男性,兩個人在房里,又不是打機(遊戲機在客廳),更不可能是溫書(由細到大佢都唔會溫書)。分隔兩兄弟房間的牆上有扇氣窗,傳來喁喁細語,內容似有超友誼關係,有時又會小吵小鬧。
兄弟感情深厚,一向互相關注對方的blog,Sam 寫感情事時, 代名詞由「她」轉成了「他」。直到Jacky 在哥哥的電腦里發現同性戀色情片,再也確鑿無疑。
好地地一個人,怎麼會由直變攣?最大路推斷是愛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Sam 否認,弟弟也打趣說:「我覺得佢傷害人哋多啲囉。」
欣賞細心
Sam 想來想去,也說不出特別的原因。「其實同女仔拍拖期間,身邊圈子已經有同性戀的朋友,男男女女都有,我覺得『咦,幾得意喎』。而且發現攣的朋友真的比較caring、細心,當然未必全是,但當時我身邊圈子里的都是這樣,令我覺得『其實男仔都真系幾好吖』,然後又遇到對的人,就開始咗。」
弟弟對於哥哥的「新嘗試」見怪不怪,「佢由細到大都好反叛,又曳,又成日激阿媽,讀書又唔成,成日都有好多驚人之舉,所以我見到佢轉咗口味,都無乜大反應」。
以前弟弟試過在學校里取笑「camp camp 哋」的男同學,但事情發生在哥哥身上時,又覺得不成問題。只見哥哥的衣服花款多了,更愛打扮,其他方面跟以往無大分別。
「我反而系擔心佢如何面對感情問題,因為我見到佢攣咗之後,面對的問題多咗,煩惱多咗,有時又聽見佢在房里哭。」Jacky 說。
Sam 認同,變成同性戀後愛情上的傷害是多了,可能因為拍拖的模式有所轉變。以前跟女孩子一起,當然是擔當「大男人」的角色,可是轉成了男男之愛,自己應該扮演當中的「女仔」還是「男仔」呢?
角色無分男女
「當時還是好傻咁樣,會用『男/女』的界線去分兩個男仔。會諗,對方個人好man 喎,咁我是否應站在一個比較女性的position 去跟他相處?點知人哋會嫌我黐身,話『我無要過你做呢啲嘢喎』。又試過,當情人節想去約對方,人哋會話『咁古怪』、『周街都系人喎』,咁我又好疑惑,原來跟男仔拍拖唔可以咁?唔會做呢啲嘢架?」
一切相處之道要從頭學起。究竟應如何跟一個同性談戀愛?主流文化里的劇集、小說,以至身邊朋友都是異性戀當道,不能提供參考範例。
Sam 時有疑惑,竟求教於前度女友。「系架,佢哋好多而家仍是我best friend。」Sam 說,知道他變攣了,前女友開始時都有點驚訝,會問「那是否等於你以前都無愛過我呢?」,「但我會答佢,唔可以用而家去衡量已經發生了的愛情,我愛佢在當時嗰刻是真的。而她們都是些好好的人,好open 的女仔,所以也覺得沒什麼。」
雖然在適應上有困難,但Sam 沒打算要再變回直男。「始終我覺得跟男仔相處比同女仔舒服,我喜歡那種好buddies 的形式,多過好傳統的兩性關係。男仔喜好、諗嘢方式接近些,大家真系share 到個life,事業上,大家選擇乜時期搏殺、乜時期settle,亦都會夾啲。」
Sam 說由始至終都沒準備對弟弟隱瞞,連色情片也放在電腦desktop。但對媽媽,就要三思而後行。他形容,成長時期爸爸長期不在家,媽媽要母兼父職,是個好叻、好tough 的女人,有什麼大事和煩惱也只會埋首工作,不會說出來;平時母子相處是很朋輩式的,「每逢我做錯事就特別sweet 咁氹人,我媽總會『做乜呀? 扮friend呀?』一下就令我shut up。」
「我本來打算,好似細個想去夜街咁,初初佢肯定話唔畀,你唔聽,去下去下就會由得你,我諗都可以用同樣方式。」Sam 偷笑著說。
愛屋及烏
終於有一晚Jacky 就接到哥哥的「求救」電話,「我同媽咪講咗,你幫我睇住佢,睇下阿媽點啦」。因為媽媽反應好愕然,Sam 擔心,媽媽收在心裡不開心,自己又是肇事者,不便開解。Jacky 問媽媽怎樣,媽媽只說「得啦,無嘢啦,返嚟先講」,看上去似乎真的沒什麼。不過Sam 也感覺到媽媽有段時間是不懂如何去接受,連吃早餐碰到面都支吾以對,一反平日的豪氣。大約過了一個月,媽媽才回複常態。
「其實無嘢改變架,我還是一樣的我,佢都慢慢明白,其實相處上無需要變,日常生活『咪又系咁』。」後來Sam 到電台主持同性戀話題節目,媽媽也有收聽。
最近一班同性戀朋友,有男有女,開派對前湧到Sam 家裡打扮,Sam 說要怎樣怎樣拔眉、gel頭、穿什麼衣服,媽媽都參與一份,還幫手替他的朋友化妝,興致勃勃地跟年輕朋友呻, 「這支明明是我的,Sam 又拿了去用,用光了還叫我去買!」朋友都贊她是「潮媽」。
「我真的沒想過,我媽咪愛我到一個地步,系會愛埋我身邊嘅朋友。」說到這里,Sam 開始眼泛淚光: 「我知道無論我性向又好、職業又好,作為一個兒子都好任性地選了一條比較難行的路,我好多謝屋企人,無在這途中打擊我,或者提出任何疑問,默默地包容曬我所有嘅任性,咁信任我、咁錫我。」
弟弟認為,「同性戀對佢嚟講系咁深層的身分問題,他都不怕尷尬拎出嚟跟我講,我覺得更加要支持佢,佢變攣之後,其實我哋仲close 咗。」總括變攣的經驗,Sam 覺得,「性向並不是與生俱來,一個人生出嚟,佢可以系直,可以系攣,異性戀嘅concept,何嘗唔系個社會培養出嚟?」
哥哥突然變攣,大家「同一個阿媽生」,細佬可會擔心自己步其後塵? 「完全無諗過呢樣嘢喎,我好鍾意女人架,你放心!」(望著旁邊的靚靚女朋友說)
《明報》 -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談情 - 2011-05-22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妹妹出櫃記
編按:香港電台第二台推出的深宵節目《自己人》,以探討同志文化和多元性向生活為主題,今年已屆5 周年。主持梁兆輝為了「以身作則、回饋聽眾」,策劃《一家人吖嘛》系列,由4 名節目主持人帶同自己家人現身說法,講述出櫃的故事。《星期日生活》將一連四周同步發放。 首集分享的是主持人阿Jean 和她的哥哥、嫂嫂。
---
客家圍村長大的兩兄妹。哥哥很疼妹妹,到哪裏都帶着她,有什麼愛好玩意兒都要跟她分享。具體表現包括,對着妹妹滔滔不絕談車經、《Touch》棒球卡通片、格鬥漫畫《北斗之拳》;學起跆拳道後,最愛捉着妹妹陪他練(其實是做沙包)。
帶着妹妹周街玩,她不小心跌到損手爛腳,又怕家人罵,哥哥忙不迭囑咐,「阿妹,唔好喊,記住點都唔好喊,如果唔係番到屋企我哋連飯都無得食架喇!」久而久之,妹妹變得好堅強,就算跌得皮破血流,總會對哥哥說,「無問題,得!」從來不哭。哥哥覺得妹妹好叻、好tough,「某程度上,係我成日當咗佢係細佬」。
妹妹說:「哥哥真係好錫我,家姐最鍾意蝦我,又唔同我玩。我梗係跟住哥哥。」
那些年,妹妹還是個會穿裙子,天真爛漫的小女孩。什麼都聽哥哥話,「佢叫我做乜,總之只要哥哥鍾意,我就好乖去做,亦唔需要問點解。佢摑我一巴我都可以『哦』咁比佢摑我一巴,真架,係真聽話。」
日子一天天過,除了哥哥,妹妹多了女同學做伴。妹妹一直讀女校,常有很多女孩子找她,本來也沒什麼。直到初中時,某個深夜家裏電話響,哥哥接聽了,對方是個女生,「佢喊晒口咁搵我妹,係好淒厲嗰隻, 『我要搵呀邊個呀…』一定非要搵到佢不可,點解有人會咁樣聲氣搵我妹?以friendship 嚟講有啲over 咗囉。」哥哥心裏開始覺得異樣。
妹妹否認自己是肇事者,「我一啲印象都無喎,嗰陣我都未拍拖」,咬定哥哥「諗錯咗」。
妹妹第一次拍拖是中四,對象是個女孩子。沒有特別經歷性取向的疑惑,純粹對身邊男生無感覺,然後到真的有感覺時就發現,「哦,嗰個係女仔喎」。但在女校的世界,這種事情很平常。
「非為他人而活」
外面的世界就不一樣。妹妹衣著愈來愈「man」,哥哥感到不對勁,多番開口干涉,「你唔好咁著得唔得呀?」,「點解你成日著成咁架?」,或者語帶嘲諷,「喂你仲型過我好多。」
妹妹不為所動,繼續酷酷的男生打扮,「點啫?總之我一定唔會著裙架喇。」兩兄妹都不願就性取向的問題好好談,吵架題材就圍着衣服轉。
哥哥很不忿,「我一直覺得我妹咁靚,好地地點解會有啲咁嘅傾向?」讀男女校的哥哥,成長中從沒遇過同性戀者,想不到第一個要面對的,便是自己最疼的妹妹。「我直情鬧佢,我心諗,『你係咪受咗乜刺激呀?定你讀女校,見人係咁你就跟風呀,你見過男人未架,你見得多可能都改觀啦。』」
平生第一次不聽哥哥話,妹妹好難過。「要同哥哥鬧交,對我嚟講係好大件事,係我難以接受嘅。」既然溝通不來,為免大家關係再惡化,妹妹寧願保持緘默。同一屋簷下,互當對方透明,「一碰到就拎轉面,兜路走。」冷戰一開,動輒兩三個月不說話。
妹妹本就長得眉清目秀,加上飽受哥哥「薰陶」成為運動健將,更是校內風頭躉。但風光背後,病痛和辛苦只有自己知。妹妹發現患上慢性的肌肉和神經性疾病,表面看起來一切完好,但日常生活有不少動作都無法自行完成,如果病情轉壞,一隻手臂更有癱瘓的危機。
於是妹妹接受了手術,手術過後與家人的關係卻變得更壞。
「以前都有掙扎過,繼續聽哥哥話啦,但講到愛,係我個人嘅感覺,無可能你叫我鍾意邊個就鍾意邊個。就算家人要反對,我都無辦法,除非我準備呢世人都要過得好唔開心。但咁難得我過到手術呢關,我更加覺得以後要生活得開心,做人唔係為其他人而活。」
而且,妹妹的病最麻煩是看上去「有手有腳、行得走得」,家人都以為做完手術就叫康復,不明白妹妹生活上還是有很多事情力不從心,還當她「詐諦」。面對家人不理解,自幼被訓練成十分忍得的妹妹,不習慣把辛苦講出口。
「直至有次我哋又嗌交,佢忍無可忍將平時啲痛苦嘢爆晒出嚟,我先知原來佢一直都suffer 緊,原來自己一路忽略咗妹妹咁多嘢。」哥哥驚覺,自己在圍村的環境下成長,其實都感染了「傳統大男人」的不少惡習,沒有設身處地為妹妹想過,有時也甚為「夾硬嚟」。
「都有諗過畀壓力佢,想將佢拗番直。」哥哥說,「我好深刻印象,有次佢幫人做model 影相,佢著咗條裙,哇,我從未見過我妹咁lady,咁正。我心裏大嘆,『咁咪幾好!』」
大男人是要靠女性溫柔感化的。哥哥認識了今天的嫂嫂,嫂嫂也是女校出身,第一眼已經知妹妹的性取向。「身邊好多朋友都係同性戀,佢哋通常特別細心、好人,我都好習慣。」知道這對兄妹鬧不和,嫂嫂總努力站在中間調解。
「哥哥係好傳統,因為佢嘅世界好少接觸呢樣嘢,但我亦見到為咗妹妹,佢真係有用心去諗,只不過需要時間。」嫂嫂笑指,兩兄妹都「好man」,好難接受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事物,但其實,兩人都是很愛惜對方的,只是不懂好好的溝通。
陪行崎嶇路
嫂嫂的調解日子有功,兩兄妹終於在長途客機上,有了機會開心見誠談一談。哥哥學會去問妹妹的感覺:「其實你點解唔愛男人呢?」也開始真正去接受事實,「佢咁聽我話都要堅持呢樣嘢,證明背後係有一個力量好大嘅原因,難道我要逼到佢去吊頸?都無意思。」
「最初好擔心爸爸媽媽點諗,亦有諗,我有個妹係TB,人哋會點睇我呢?其實好多時係放唔低自己嘅包袱,多過話為佢諗。你放得開就發覺,問題係自己製造出嚟。其實佢又唔係傷害人,唔係殺人放火,你錫個妹,應該想佢開心。」
哥哥對男女的看法本來很根深柢固,因為妹妹的不同選擇,也令他對性別定型有所反思。從前覺得「男人不可以軟弱」、「跌親唔可以喊」,自己講話大聲、硬繃繃,都認為男人這樣是理所當然;隨着認識的同性戀者愈多,相處多了,發現人家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個個似我咁粗枝大葉,一認為件事係咁就無彎轉,好man 好man 咁,其實會多咗好多摩擦,如果好似佢哋咁,可能個世界更加和諧。」
去年哥哥結婚了。妹妹又開始煩惱,四出蒐集朋友意見:「點算?如果我著條褲去,佢哋會唔會覺得我好唔莊重?但我無理由突然間著裙出現喎。」
結果妹妹精心挑選了一套西裝領呔現身,朋友看了Facebook 的照片,都讚她「靚仔」。最重要的是哥哥說,「見到佢做番佢自己,我就最開心最舒服。」
著裙著褲有得揀,愛男愛女就未必。妹妹感嘆,「我夠知道(異性戀)條路好易行啦,我夠想我人生係更加容易咁走過啦,有邊個唔想?但我真係鍾意唔到。」
路難行。哥哥如果疼妹妹,無論她愛誰,總該陪她走下去。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談情 - 2011-05-15
本來食得好地地
流浮山雞蛋,45公里;印尼椰漿,3,300公里;美國有機蔗糖,12,000公里;組成一客椰漿焦糖燉蛋。馬寶寶沙律菜、番茄和茴香,40公里;意大利有機初榨橄欖油、Balsamic醋,9,700公里;加起來是一道油醋沙律。江西有機綠茶,700公里;沙田蜂蜜,20公里;合共720公里路,才成就輕輕呷下的一口蜂蜜綠茶……
城裏人精於計算食物價格和卡路里,對食物來源和生產過程卻不求甚解。針紮到肉,才明白何謂痛。近年街市超市內的各式食材,愈發形迹可疑,「有無輻射∕瘦肉精∕三聚氰氨呢?」便宜的不敢買,貴的不是天天吃得起,而當德國雞蛋都有二噁英,我們還到哪裏去找一口安樂茶飯?
「生活在香港,本來可以好哋哋。因為人們善忘,忘卻生活本義,不再知道生活是什麼……」一群還在新界僅餘農地努力耕耘的人提醒我們。如果忘記有些好東西近在咫尺,請走一趟灣仔,就在天樂里與軒尼詩道交界,有人決定每天拖輛買餸車仔迫港鐵,從粉嶺鄉郊帶來新鮮摘下的蔬菜和各式食材,為你炮製一場「好地地體驗」(SLOW experience)。
這場本土盛宴由提倡耕住合一生活的組織「好地地」(SLOW)、與灣仔富德樓的藝鵠書店合辦。主持人Sunny 說,這是一場展覽,題目就叫「這是食物!」。今期展品有時令甘筍湯、雜菜沙律、手工麵包三文治、焦糖燉蛋,全都可以吃下肚。
「現時市面的食材,生產過程多使用大量農藥、化肥、添加劑和防腐劑,我們認為那些不是食物,只是一堆化學合成品!」為了展示香港本土農業的美好價值和可能,Sunny 與朋友籌備3個多月,走訪多個農場及食品供應商,蒐集各種本地良心食材,由居於馬屎埔村的Sunny 每日新鮮運到灣仔,即製「展品」,讓食客品嘗本土真味,明白「這(才)是食物!」。
重視生產者的心
說是良心食材,因為相比起有機與否,「好地地體驗」更重視生產者的心,「有機認證只是政府訂立的一套標準,但更重要的是,這農場耕作的方法是否善待土地?有沒有剝削農夫、虐待動物?」因此,這裏的展品只有素食。Sunny 說,正常的農業系統是應該包含動物養殖的,例如雞和豬的糞便都為農業提供上佳肥料;但在香港,因為土地缺乏、追求利潤的壓力,家禽和豬隻都在非常不人道的環境下飼養,所以決定以行動杯葛這類生產商。
遇有本土沒出產但又必須的材料,「好地地」會依循幾項原則去選購。首先回收過剩物品,如店裏幾套風味十足的茶餐廳桌椅、餐具、廚房設備,不是朋友鄰居送的舊物、便是從二手店買回來;食材如咖啡、橄欖油,相熟的店每逢滯銷、最佳食用日期將至就打折賣給他們,務求盡用已生產的過剩物品,減少浪費。
選購首重減浪費
然後,Sunny 在富德樓天台打理一片小園地,利用廢棄的紅酒木箱栽種生菜、通菜、羅勒、薄荷、鼠尾草等約十種食材,最近還嘗試養一箱蜜蜂,期待自行採蜜製作甜點和飲品,盡量自給自足。天台空間有限,種不了那麼多時,「好地地體驗」會向本地及鄰近地區的供應商購買,入口貨源首選內地和東南亞的有機食物生產商。鄰近地區沒有的,才選歐美等較遠的地方。「好地地體驗」會解構展品內各項原材料的運輸里程,讓食客明白背後的成本。
「香港人習慣有內地供應源源不絕的廉價食物,以為有嘢食理所當然。發覺內地食物唔安全了,可能花多些錢買美國貨、日本貨就覺得解決咗問題。又或者鍾意食菜心芥蘭,就一年四季都要食,但它們明明是冬天的菜,於是又要從北方入口。」
這個展覽就是希望,食客見到每樣食物走了幾多里路過來,會記得愈遠來的食材,運送過程耗用的能源、碳排放愈多,對環境的傷害就愈大。以後購買進口貨、非時令食物前,可以停一停、諗一諗。
地產霸權「逼走」農作物
不過,眼看「好地地體驗」開展一個月以來,還是那一款簡餐,記者也有疑問,那是否意味着,如果想奉行本地生產、不時不食,就得放棄口腹之欲,天天吃差不多的東西?問Sunny 是否本地食材選擇不多,Sunny 說是的,但請勿倒果為因。香港的氣候環境對很多物種來說都是個「舒適的家」,除了香港人常吃的各種蔬菜、瓜果、豆類,西餐常用的沙律雜菜、香草外,蘆薈、檸檬、甚至牛油果都可以栽種,香港也曾出產多種優質稻米。為什麼現在不見了?Sunny 說又是「地產霸權」之故。
「即使是一個很有經驗的農夫,要適應一塊新的農地,都要至少三五年時間,各處水質、泥土都不同,可能出現各種未遇過的蟲害,每種新嘗試的農作物也有不同需要。但在香港,農民買不起自己的土地,作為租戶經常被業主和大地產商逼遷,哪有機會去試呢?要交租,要養妻活兒,只能種最大路最保險的菜,也擔心新物種如果市場不接受,一季的投資和生活費就泡湯了。」
Sunny 希望「好地地體驗」是一個起點,讓多些人嘗過後更重視本土農業,有求才有供,多些願意掏腰包支持的人,農友便可以實驗更多新產品。
回頭想想,是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捨近求遠?記起念初中時,地理課本說新界是一片土地肥沃的沖積平原, 物種豐富, 漁農業發達,「fertile」這英文字我就是由此學來的。現在找一下維基百科——香港經濟是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自由市場經濟系統;因為香港缺乏自然資源,食品及原料均需從外輸入。
維基百科依靠群眾智慧而成,未必是正確答案,但或多或少是香港人的共識。記者不是給答案的人,只想問,是否我們追求得太多「好好的」、「最好的」,因而失去了「好地地」就存在的東西?
不要等失去了才記起,原本我們只是需要好地地,食餐晏仔啫。
---
好地地體驗
地址:灣仔軒尼詩道365 號富德樓一樓
電話:2893 4808
午餐:中午12 時至下午3 時(前一天預訂)
下午茶:下午3 時至6 時
《明報》 - 星期日生活 - On Food - 2011-05-15
城裏人精於計算食物價格和卡路里,對食物來源和生產過程卻不求甚解。針紮到肉,才明白何謂痛。近年街市超市內的各式食材,愈發形迹可疑,「有無輻射∕瘦肉精∕三聚氰氨呢?」便宜的不敢買,貴的不是天天吃得起,而當德國雞蛋都有二噁英,我們還到哪裏去找一口安樂茶飯?
「生活在香港,本來可以好哋哋。因為人們善忘,忘卻生活本義,不再知道生活是什麼……」一群還在新界僅餘農地努力耕耘的人提醒我們。如果忘記有些好東西近在咫尺,請走一趟灣仔,就在天樂里與軒尼詩道交界,有人決定每天拖輛買餸車仔迫港鐵,從粉嶺鄉郊帶來新鮮摘下的蔬菜和各式食材,為你炮製一場「好地地體驗」(SLOW experience)。
這場本土盛宴由提倡耕住合一生活的組織「好地地」(SLOW)、與灣仔富德樓的藝鵠書店合辦。主持人Sunny 說,這是一場展覽,題目就叫「這是食物!」。今期展品有時令甘筍湯、雜菜沙律、手工麵包三文治、焦糖燉蛋,全都可以吃下肚。
「現時市面的食材,生產過程多使用大量農藥、化肥、添加劑和防腐劑,我們認為那些不是食物,只是一堆化學合成品!」為了展示香港本土農業的美好價值和可能,Sunny 與朋友籌備3個多月,走訪多個農場及食品供應商,蒐集各種本地良心食材,由居於馬屎埔村的Sunny 每日新鮮運到灣仔,即製「展品」,讓食客品嘗本土真味,明白「這(才)是食物!」。
重視生產者的心
說是良心食材,因為相比起有機與否,「好地地體驗」更重視生產者的心,「有機認證只是政府訂立的一套標準,但更重要的是,這農場耕作的方法是否善待土地?有沒有剝削農夫、虐待動物?」因此,這裏的展品只有素食。Sunny 說,正常的農業系統是應該包含動物養殖的,例如雞和豬的糞便都為農業提供上佳肥料;但在香港,因為土地缺乏、追求利潤的壓力,家禽和豬隻都在非常不人道的環境下飼養,所以決定以行動杯葛這類生產商。
遇有本土沒出產但又必須的材料,「好地地」會依循幾項原則去選購。首先回收過剩物品,如店裏幾套風味十足的茶餐廳桌椅、餐具、廚房設備,不是朋友鄰居送的舊物、便是從二手店買回來;食材如咖啡、橄欖油,相熟的店每逢滯銷、最佳食用日期將至就打折賣給他們,務求盡用已生產的過剩物品,減少浪費。
選購首重減浪費
然後,Sunny 在富德樓天台打理一片小園地,利用廢棄的紅酒木箱栽種生菜、通菜、羅勒、薄荷、鼠尾草等約十種食材,最近還嘗試養一箱蜜蜂,期待自行採蜜製作甜點和飲品,盡量自給自足。天台空間有限,種不了那麼多時,「好地地體驗」會向本地及鄰近地區的供應商購買,入口貨源首選內地和東南亞的有機食物生產商。鄰近地區沒有的,才選歐美等較遠的地方。「好地地體驗」會解構展品內各項原材料的運輸里程,讓食客明白背後的成本。
「香港人習慣有內地供應源源不絕的廉價食物,以為有嘢食理所當然。發覺內地食物唔安全了,可能花多些錢買美國貨、日本貨就覺得解決咗問題。又或者鍾意食菜心芥蘭,就一年四季都要食,但它們明明是冬天的菜,於是又要從北方入口。」
這個展覽就是希望,食客見到每樣食物走了幾多里路過來,會記得愈遠來的食材,運送過程耗用的能源、碳排放愈多,對環境的傷害就愈大。以後購買進口貨、非時令食物前,可以停一停、諗一諗。
地產霸權「逼走」農作物
不過,眼看「好地地體驗」開展一個月以來,還是那一款簡餐,記者也有疑問,那是否意味着,如果想奉行本地生產、不時不食,就得放棄口腹之欲,天天吃差不多的東西?問Sunny 是否本地食材選擇不多,Sunny 說是的,但請勿倒果為因。香港的氣候環境對很多物種來說都是個「舒適的家」,除了香港人常吃的各種蔬菜、瓜果、豆類,西餐常用的沙律雜菜、香草外,蘆薈、檸檬、甚至牛油果都可以栽種,香港也曾出產多種優質稻米。為什麼現在不見了?Sunny 說又是「地產霸權」之故。
「即使是一個很有經驗的農夫,要適應一塊新的農地,都要至少三五年時間,各處水質、泥土都不同,可能出現各種未遇過的蟲害,每種新嘗試的農作物也有不同需要。但在香港,農民買不起自己的土地,作為租戶經常被業主和大地產商逼遷,哪有機會去試呢?要交租,要養妻活兒,只能種最大路最保險的菜,也擔心新物種如果市場不接受,一季的投資和生活費就泡湯了。」
Sunny 希望「好地地體驗」是一個起點,讓多些人嘗過後更重視本土農業,有求才有供,多些願意掏腰包支持的人,農友便可以實驗更多新產品。
回頭想想,是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捨近求遠?記起念初中時,地理課本說新界是一片土地肥沃的沖積平原, 物種豐富, 漁農業發達,「fertile」這英文字我就是由此學來的。現在找一下維基百科——香港經濟是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自由市場經濟系統;因為香港缺乏自然資源,食品及原料均需從外輸入。
維基百科依靠群眾智慧而成,未必是正確答案,但或多或少是香港人的共識。記者不是給答案的人,只想問,是否我們追求得太多「好好的」、「最好的」,因而失去了「好地地」就存在的東西?
不要等失去了才記起,原本我們只是需要好地地,食餐晏仔啫。
---
好地地體驗
地址:灣仔軒尼詩道365 號富德樓一樓
電話:2893 4808
午餐:中午12 時至下午3 時(前一天預訂)
下午茶:下午3 時至6 時
《明報》 - 星期日生活 - On Food - 2011-05-15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老銅黃金景氣記
銅鑼灣,暱稱老銅,港(島)人聚眾玩樂時最不假思索的選擇;但一年總有兩周,提議去老銅會遇到阻力:「好多自由行喎。」五月和十月的首個星期,老銅,染上黃金色;同胞,勿近。
也是的,近年就算平日,走在銅鑼灣街頭都滿耳普通話,一不留神就被內地旅客臂彎裏的巨型購物紙袋群狠狠擊中。愈來愈多店舖銷售員習慣一開口就用普通話招呼;港燦毋須多心: 「難度我似大陸人?」那只不過因為講這個語言的,才是店家的目標客戶。
開店的人總是要特別敏銳的,若非敏銳到比我們都早一步認清市場實况,對不起,這個舖租貴至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黃金地段,可容不下你。
由03年開放自由行起,最為內地旅客熟悉的時代廣場一帶,注定要起革命。每年逾千萬人次的內地旅客,為這裏帶來無限掘金機會,名店為求分一杯羹不惜工本進駐,舖位有價有市下屢以億元計成交,大灑金錢的新業主又怎能不再以天價放租回本?但又哪裏來這麼多付得起天價的店家?
於是,我們曾經熟悉的食店、時裝店、電器店無聲撤出,利潤更高的時裝美容品牌亦來了又去,最後,剩下的除了鐘表珠寶店,還是鐘表珠寶店。偶爾夾雜一兩間賣美容護膚品,小小的,不知何時又要走。三粒星的居民驀然驚覺,以前多姿多采的羅素街,只剩下為內地人民服務的地方。
保安和藥行的故事
事情是怎樣發生的?經營逾50年的中藥行保安和,1988年由駱克道搬來位於時代廣場側的現址,可說是附近一帶現存最老的租戶。今日羅素街的後來者,為 了在這塊好地段插旗,月花數十以至數百萬租金亦在所不惜。但20多年前,保安和選址這裏,只因為「貪平」。
「這裏本來亂糟糟,望出去,有電車廠,露天街市,又菜又生果又雜貨、豆漿舖、紙紮舖……總之你睇而家鵝頸橋街市點樣,當年這裏就一樣。」東主梁先生說,當年該店的租金才一萬多元。
1994年時代廣場落成後,一切變得不一樣。商場帶來區外人流,藥行有駐診醫師,捧場客漸漸由基層街坊,擴展至中產白領、年輕人、明星名人也遠道而來。租金雖然連年增加,但生意的增長還應付得來。
是03年自由行出現後,租金加幅開始脫韁。梁說,每兩年續約時,都被加兩、三萬租,現時藥行400呎的舖位,每月盛惠12萬。
「其實月租12萬我們已經無錢賺,租又貴,藥材又貴,點做?大陸人有錢,喺上面(內地)炒藥材,來貨比去年貴幾成至幾倍都有;但落嚟香港玩,唔會幫襯中藥行、睇醫生,有幾多自由行,對我哋都無幫助。」梁先生說,眼看舖位去年以近9000萬元易手,接近租約滿時自己已「心裏有數」。果然新業主開天殺價,以30萬月租放盤。「兩倍幾喎,點傾呀?」某天就收到業主的律師信,提醒他們約滿是時候搬走。
「無嘅,唔租畀我咪搬囉。位就一定有,問題價錢位置是否理想?地舖太貴,樓上舖好多要行樓梯,阿婆睇病點行?」結果找了一個多月,才在利園山道找到月租4 萬元,又有電梯的樓上舖。
對於要離開羅素街,梁先生只是望着舖外的時代廣場,搖頭嘆句「不可思議」, 「明明當年爛地一塊,咁就變成全世界最值錢的地方。」
大上海鐘錶的故事
天價租金下,不止街坊生意要讓路,靠自由行「食糊」的鐘表行,也不是人人食得起。紮根羅素街15年的大上海鐘錶珠寶,負責人鄭先生今年初被報紙上的一條消息吸引——國際名牌LVMH集團以140萬承租羅素街旺舖,呎租2800元打破「舖王」新紀錄;細心一看,新舖王位置就是他們家的店。
連鎖大集團、國際品牌憑藉財力逐走本地小企業已非新鮮事,可是鄭先生當日對本報記者說,明明兩星期前才自願提出加租兩倍至150萬, 跟業主商談續租被拒,當時業主沒有說明原因,未料新租客出價較低,反而得手。
自大上海95年在這裏創立後,一直在這裏工作的總經理蔡澤坤說,當年時代廣場剛開業,大上海的舖租是30萬,三年前跟業主續租的金額是50萬,12年間升幅約65%。但三年後的今日,自願加租200%還是要走。
「業主立場可以理解的,租給國際名牌,日後舖位身價也會大升吧,再吸引天價收購也不奇,租給我們小商戶就不會有這個效果。」蔡說。
一街都是鐘表行的景致,是五年前才開始的。「97、98年時,時代廣場的客路方向未明,連我們在內,鐘表行只有兩三家,大集團經營的,只有迪生。03年開始自由行後便不同了,原來各行各業的店舖一間間消失,現在,光是羅素街和波斯富街,鐘表店便有三、四十家,地舖也不夠,開到樓上。」
競爭對手雖多,但蔡說市場還未飽和。「直到現在,我們生意還是不斷進步,只不過近一兩年來,附近租金的升幅實在遠遠拋離生意額的增長。大集團、國際品牌不惜工本霸位,地產經紀個個月拿着新的叫價去游說業主。」
「這裏的生意是否可以支持這樣的天價租金?對大集團來說不是問題。」從店門外望,他指一指對面橫跨幾個單位的大廈外牆廣告牌,正由棕髮洋美女演繹英皇珠寶,「這個牌,可能月租要十萬八萬,比它背面的整個單位還貴,但大集團可以覺得值,因為他們是要建構一個形象,人們也是為了去買這個形象。」
最遲5月底要離開了,蔡澤坤昨日說,公司已在利園山道覓得新舖位,較舊店大200呎,租金近30萬。繼羅素街和波斯富街後,利園山道已成鐘表店的新據點,「銅鑼灣好大嘅,世事常變,無話咩捨唔捨得。」蔡經理雙手一攤,微微一笑。
人民公社的故事
搵食艱難。池記被擠到波斯富街,許留山瑟縮於鵝頸橋旁一小角,KFC無聲無色變身花旗銀行,老三陽避走白沙道。想在羅素街邊吃美食邊賞街景?請移玉步,上樓上,或者去別處吧,沒有食店會付/付得起這個貴租的。
8年前羅素街吸引鄧先生開設樓上書店cafe人民公社,因為這裏的鄰居有大排檔茶餐廳、賣自家設計的小店、模型店;而且,舖位有落地玻璃窗,外面的時代廣場景吸引生客熟客流連忘返,也是店員朋友們觀賞除夕倒數的最佳地點。人民公社的博客上有自撰店舖簡介:「寄居於羅素街北岸唐樓之上,數年來靜靜守望時代廣場。」可惜在兩年前一次租金談判下,鄧先生因承受不了加幅被迫忍痛割愛。
鄧說,過去一直跟業主關係良好,開業以來租金由萬多元加至兩年前的3萬多,尚算可以接受。但樓下地舖承蒙「浪琴表」進駐,對方一度開價8萬元想一併租下人民公社的二樓舖位。「8萬元我怎麼可能應付,貨物賣不好我可以想辦法改變,請人貴,我還可以朝12晚12親自看舖減開支,但加租一倍,除了搬遷或結業之外,是沒有其他辦法可想的。」幸好浪琴表最後因唐樓改建的技術問題而打了退堂鼓,但向業主要求租用人民公社的玻璃窗位置,作為外牆廣告位。鄧說知道對方出價大約4萬元,自己當然爭不來。從此,人民公社「不見天日」,但一直心醉於羅素街街景的鄧先生,改為安裝鏡頭拍攝牆外景致,再於原玻璃窗位置用電視直播,以另類方式繼續守望。
為了適應舖租加幅及市場變化,人民公社亦由最初賣大陸書、改為賣「給大陸人看的書」,不再引進內地簡體字書刊,專賣內地禁書。書籍盈利不高,小店力推咖啡、精品,「近年連日本奶粉都要撈埋」。
鄧先生懷念有落地大玻璃的日子,外國人見到店外「Chairman Mao」的頭像,會好奇走上來,自己也樂於充當旅遊大使,跟他們討論去哪裏吃海鮮、怎樣搭車到景點。「5年前,外國客還佔三分一,現在滿街只剩財大氣粗的國際品牌,他們已覺得不再需要來銅鑼灣。或者這是市場定律,但消失了的小店和本土街坊氣氛,是unrecoverable的。」
黃照達回家的故事
漫畫家黃照達,20年前與家人搬到波斯富街近利舞台對面,曾經每天走過羅素街到鵝頸橋乘車上學。今天光鮮亮麗的羅素街,在黃照達的童年記憶裏,「好污糟」,「時代廣場本來的位置是電車廠,羅素街只有好平民的生果店、濕貨店、食店,幾蚊一大碗粥,店舖前面就是一大堆小販。地下成日好濕好多水漬,入夜就無人行」。
當時的購物區集中在軒尼詩道崇光百貨一帶,直至1994年時代廣場開業,羅素街上才多了較高消費的地方,取代賣民生用品的小市集。「有些賣衫的,去到一、二百蚊一件,有點像現在的加連威老道;食店有池記、麥奀記,都開始貴。」後來黃去英國留學,只間中回來看望家人,他說每次回來,店舖都轉了樣,但連鎖店漸多,每間都面目模糊,都搞不清誰是誰,幾時開店的,幾時又轉了手。
對於羅素街一帶店舖變得愈來愈單一,黃說已經沒感覺,「早就覺得這條街不是自己的了」。小時候的羅素街與生活息息相關,上學經過吃碗粥,回家可以順便買面包,樓下就有文具店,放假去街口的酒樓跟親友聚腳。現在?「要靠一些老店作路牌,比如說見到上海么鳳、香河越南餐廳,才知道快回到家了。」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5-01
也是的,近年就算平日,走在銅鑼灣街頭都滿耳普通話,一不留神就被內地旅客臂彎裏的巨型購物紙袋群狠狠擊中。愈來愈多店舖銷售員習慣一開口就用普通話招呼;港燦毋須多心: 「難度我似大陸人?」那只不過因為講這個語言的,才是店家的目標客戶。
開店的人總是要特別敏銳的,若非敏銳到比我們都早一步認清市場實况,對不起,這個舖租貴至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黃金地段,可容不下你。
由03年開放自由行起,最為內地旅客熟悉的時代廣場一帶,注定要起革命。每年逾千萬人次的內地旅客,為這裏帶來無限掘金機會,名店為求分一杯羹不惜工本進駐,舖位有價有市下屢以億元計成交,大灑金錢的新業主又怎能不再以天價放租回本?但又哪裏來這麼多付得起天價的店家?
於是,我們曾經熟悉的食店、時裝店、電器店無聲撤出,利潤更高的時裝美容品牌亦來了又去,最後,剩下的除了鐘表珠寶店,還是鐘表珠寶店。偶爾夾雜一兩間賣美容護膚品,小小的,不知何時又要走。三粒星的居民驀然驚覺,以前多姿多采的羅素街,只剩下為內地人民服務的地方。
保安和藥行的故事
事情是怎樣發生的?經營逾50年的中藥行保安和,1988年由駱克道搬來位於時代廣場側的現址,可說是附近一帶現存最老的租戶。今日羅素街的後來者,為 了在這塊好地段插旗,月花數十以至數百萬租金亦在所不惜。但20多年前,保安和選址這裏,只因為「貪平」。
「這裏本來亂糟糟,望出去,有電車廠,露天街市,又菜又生果又雜貨、豆漿舖、紙紮舖……總之你睇而家鵝頸橋街市點樣,當年這裏就一樣。」東主梁先生說,當年該店的租金才一萬多元。
1994年時代廣場落成後,一切變得不一樣。商場帶來區外人流,藥行有駐診醫師,捧場客漸漸由基層街坊,擴展至中產白領、年輕人、明星名人也遠道而來。租金雖然連年增加,但生意的增長還應付得來。
是03年自由行出現後,租金加幅開始脫韁。梁說,每兩年續約時,都被加兩、三萬租,現時藥行400呎的舖位,每月盛惠12萬。
「其實月租12萬我們已經無錢賺,租又貴,藥材又貴,點做?大陸人有錢,喺上面(內地)炒藥材,來貨比去年貴幾成至幾倍都有;但落嚟香港玩,唔會幫襯中藥行、睇醫生,有幾多自由行,對我哋都無幫助。」梁先生說,眼看舖位去年以近9000萬元易手,接近租約滿時自己已「心裏有數」。果然新業主開天殺價,以30萬月租放盤。「兩倍幾喎,點傾呀?」某天就收到業主的律師信,提醒他們約滿是時候搬走。
「無嘅,唔租畀我咪搬囉。位就一定有,問題價錢位置是否理想?地舖太貴,樓上舖好多要行樓梯,阿婆睇病點行?」結果找了一個多月,才在利園山道找到月租4 萬元,又有電梯的樓上舖。
對於要離開羅素街,梁先生只是望着舖外的時代廣場,搖頭嘆句「不可思議」, 「明明當年爛地一塊,咁就變成全世界最值錢的地方。」
大上海鐘錶的故事
天價租金下,不止街坊生意要讓路,靠自由行「食糊」的鐘表行,也不是人人食得起。紮根羅素街15年的大上海鐘錶珠寶,負責人鄭先生今年初被報紙上的一條消息吸引——國際名牌LVMH集團以140萬承租羅素街旺舖,呎租2800元打破「舖王」新紀錄;細心一看,新舖王位置就是他們家的店。
連鎖大集團、國際品牌憑藉財力逐走本地小企業已非新鮮事,可是鄭先生當日對本報記者說,明明兩星期前才自願提出加租兩倍至150萬, 跟業主商談續租被拒,當時業主沒有說明原因,未料新租客出價較低,反而得手。
自大上海95年在這裏創立後,一直在這裏工作的總經理蔡澤坤說,當年時代廣場剛開業,大上海的舖租是30萬,三年前跟業主續租的金額是50萬,12年間升幅約65%。但三年後的今日,自願加租200%還是要走。
「業主立場可以理解的,租給國際名牌,日後舖位身價也會大升吧,再吸引天價收購也不奇,租給我們小商戶就不會有這個效果。」蔡說。
一街都是鐘表行的景致,是五年前才開始的。「97、98年時,時代廣場的客路方向未明,連我們在內,鐘表行只有兩三家,大集團經營的,只有迪生。03年開始自由行後便不同了,原來各行各業的店舖一間間消失,現在,光是羅素街和波斯富街,鐘表店便有三、四十家,地舖也不夠,開到樓上。」
競爭對手雖多,但蔡說市場還未飽和。「直到現在,我們生意還是不斷進步,只不過近一兩年來,附近租金的升幅實在遠遠拋離生意額的增長。大集團、國際品牌不惜工本霸位,地產經紀個個月拿着新的叫價去游說業主。」
「這裏的生意是否可以支持這樣的天價租金?對大集團來說不是問題。」從店門外望,他指一指對面橫跨幾個單位的大廈外牆廣告牌,正由棕髮洋美女演繹英皇珠寶,「這個牌,可能月租要十萬八萬,比它背面的整個單位還貴,但大集團可以覺得值,因為他們是要建構一個形象,人們也是為了去買這個形象。」
最遲5月底要離開了,蔡澤坤昨日說,公司已在利園山道覓得新舖位,較舊店大200呎,租金近30萬。繼羅素街和波斯富街後,利園山道已成鐘表店的新據點,「銅鑼灣好大嘅,世事常變,無話咩捨唔捨得。」蔡經理雙手一攤,微微一笑。
人民公社的故事
搵食艱難。池記被擠到波斯富街,許留山瑟縮於鵝頸橋旁一小角,KFC無聲無色變身花旗銀行,老三陽避走白沙道。想在羅素街邊吃美食邊賞街景?請移玉步,上樓上,或者去別處吧,沒有食店會付/付得起這個貴租的。
8年前羅素街吸引鄧先生開設樓上書店cafe人民公社,因為這裏的鄰居有大排檔茶餐廳、賣自家設計的小店、模型店;而且,舖位有落地玻璃窗,外面的時代廣場景吸引生客熟客流連忘返,也是店員朋友們觀賞除夕倒數的最佳地點。人民公社的博客上有自撰店舖簡介:「寄居於羅素街北岸唐樓之上,數年來靜靜守望時代廣場。」可惜在兩年前一次租金談判下,鄧先生因承受不了加幅被迫忍痛割愛。
鄧說,過去一直跟業主關係良好,開業以來租金由萬多元加至兩年前的3萬多,尚算可以接受。但樓下地舖承蒙「浪琴表」進駐,對方一度開價8萬元想一併租下人民公社的二樓舖位。「8萬元我怎麼可能應付,貨物賣不好我可以想辦法改變,請人貴,我還可以朝12晚12親自看舖減開支,但加租一倍,除了搬遷或結業之外,是沒有其他辦法可想的。」幸好浪琴表最後因唐樓改建的技術問題而打了退堂鼓,但向業主要求租用人民公社的玻璃窗位置,作為外牆廣告位。鄧說知道對方出價大約4萬元,自己當然爭不來。從此,人民公社「不見天日」,但一直心醉於羅素街街景的鄧先生,改為安裝鏡頭拍攝牆外景致,再於原玻璃窗位置用電視直播,以另類方式繼續守望。
為了適應舖租加幅及市場變化,人民公社亦由最初賣大陸書、改為賣「給大陸人看的書」,不再引進內地簡體字書刊,專賣內地禁書。書籍盈利不高,小店力推咖啡、精品,「近年連日本奶粉都要撈埋」。
鄧先生懷念有落地大玻璃的日子,外國人見到店外「Chairman Mao」的頭像,會好奇走上來,自己也樂於充當旅遊大使,跟他們討論去哪裏吃海鮮、怎樣搭車到景點。「5年前,外國客還佔三分一,現在滿街只剩財大氣粗的國際品牌,他們已覺得不再需要來銅鑼灣。或者這是市場定律,但消失了的小店和本土街坊氣氛,是unrecoverable的。」
黃照達回家的故事
漫畫家黃照達,20年前與家人搬到波斯富街近利舞台對面,曾經每天走過羅素街到鵝頸橋乘車上學。今天光鮮亮麗的羅素街,在黃照達的童年記憶裏,「好污糟」,「時代廣場本來的位置是電車廠,羅素街只有好平民的生果店、濕貨店、食店,幾蚊一大碗粥,店舖前面就是一大堆小販。地下成日好濕好多水漬,入夜就無人行」。
當時的購物區集中在軒尼詩道崇光百貨一帶,直至1994年時代廣場開業,羅素街上才多了較高消費的地方,取代賣民生用品的小市集。「有些賣衫的,去到一、二百蚊一件,有點像現在的加連威老道;食店有池記、麥奀記,都開始貴。」後來黃去英國留學,只間中回來看望家人,他說每次回來,店舖都轉了樣,但連鎖店漸多,每間都面目模糊,都搞不清誰是誰,幾時開店的,幾時又轉了手。
對於羅素街一帶店舖變得愈來愈單一,黃說已經沒感覺,「早就覺得這條街不是自己的了」。小時候的羅素街與生活息息相關,上學經過吃碗粥,回家可以順便買面包,樓下就有文具店,放假去街口的酒樓跟親友聚腳。現在?「要靠一些老店作路牌,比如說見到上海么鳳、香河越南餐廳,才知道快回到家了。」
《明報》- 星期日生活 - 星期日現場 - 2011-05-01
訂閱:
文章 (Atom)